《李齐贤·太常引》原文赏析
暮 行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这首暮行词可与作者《浣溪沙·早行》对读,一是壮游序曲,一是投宿愁吟,而《太常引》的写景造境尤胜于前者。
词以“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起调,看似寻常无奇,而实能摄得暮行题咏神理,为以下迤逦入胜作地步.是善于发端的笔法。薄暮光景,归鸦争树、斜日沉汀的时刻已过去了,现在是林际昏鸦尽,原野阒无人,眼前但余一片晚山缀紫,这就自然引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的景象。固然唐人词里就出现过“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佳句,暝色之“入”并非新创,但用于此词却传达了更广阔的境界、更分明的层次感;暝色似雾如烟慢慢飘入客子所行的林野(坰,林外之谓)。看那黄昏暮色渐由浅而转深,日暮的客愁也由淡而增浓,夜幕完全从天宇落下,包围了大地,行人寻求栖宿的心情更切、脚步也更快了。暮行气氛笼罩了全篇。一路写下去,移步换形,又是妙境。“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蕙风词话》卷三“益斋词不愧名家”条曾谓此等句“置之两宋名家词中,亦庶几无愧色”。灯火似萤,宋人笔下多有,陆游集中即见“一灯如萤雨潺潺”(《雨夜读书》)、“孤灯如秋萤,清夜自开阖”(《宿能仁寺》)等句。以萤比况灯光,本足以形容灯光的微小和光焰的闪烁;“小于萤”,则远火微茫、荒郊阒寂之境要突出得多,而描写的视角亦有所变换,确是行客眼中的见知和心中的感受。似此造语,未经人道。时明时灭的一点微弱灯火,依稀照见那将要投宿的处所:人迹杳然,门扉半掩(扃,关门;苔扉,门上生着苔藓,足见荒凉)。寥寥几笔,随手点染,画出了野驿荒村那种冷寂萧条的环境氛围。
下片接写行人歇宿的景况。这是一个明月白露、光影徘徊的秋宵。主人公解鞍系马,暂驻征程,四顾萧然,发现此地惟有寒厅可宿、凉月伴人。歇下来,清露满衣,空山独夜,旅魂何能安枕,疲躯怎得入梦!看来今宵大概只有耿耿不寐,默默愁思,待那启明星在天边出现了。明朝如何?“又何处,长亭短亭!”篇终再次拈出唐人《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成句,稍加变化,着一“又”字,加重语气的不确定感,概括了前此旅途上的暮暮朝朝、山长水阔。“又何处”,与上句的“今夜”紧密呼应。明日关山路远,问谁同客子,跋涉中州!前道上,还有多少个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在等候飘泊者!这一结尾,蕴含着不尽情思。
上一篇:《许有孚·太常引》原文赏析
下一篇:《陈维崧·好事近》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