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诗歌·徐玑·大龙湫》鉴赏
徐 玑
瀑水数千尺,何曾贴石流。
还疑众山坼,故使半空浮。
雾雨初相乱,波涛忽自由。
道场从建后,龙去任人游。
以雁荡山名胜为题材的写景诗,在“四灵”诗集中,比比皆是。有的写灵峰洞的,有的写灵岩的。又有的专写寺观的(如能仁寺、宝冠寺和净名寺等),更多的是描摹名瀑大龙湫。徐玑这首《大龙湫》,就是在诗友们游雁荡时“围题赋诗”中产生的佳作。
大龙湫,浙江乐清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它是一处大瀑布,从高耸九霄的连云嶂上涌出,凌空泻入龙湫潭,落差近二百米,水姿变化无穷,名播天下。而天下人也争为名瀑题署、赋诗和刻石,纷纷然尉为大观,成为东瓯名胜中一大人文景观。
* * * *
全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这注大瀑布,从数千尺高处泻下,并没有循着壁立崖嶂流冲,而是让它在空中飘散,大概是因为耽心顺石而流,会冲击众山,造成山崩地裂,故以“舞姿”落下。这股湫水,开初,像是纵横弥漫的雨雾;后又骤变为自由汹涌的波涛。这个大自然美景,自从古人在此建立道场之后,神龙升天,而留下胜地,让人们永远瞻仰与游赏。
在这里,必须补释一下道场这个词。这原是佛道家之语,是谓佛的成道之地,或者供佛之处;后也指人们修道的去处。这里的“道场“,诗人引入了一个典事,须多说几句。
大龙湫,原先并没有什么“道场”,自从唐代或者更早一点,传说西竺高僧(一说蜀地高僧)诺巨罗游方至此,竟然观瀑望化,成为雁荡山之“阐化祖师”。唐末,诗僧贯休为之作《诺巨罗赞》,有句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于是,在龙湫前、宴坐山下,始建有“讵罗亭”,亭联云:“六龙卷海上银汉,万马呼风下铁城。”南宋初年,亭已废,后来重建,改为“讵罗庵”,即道场建焉。元、明数百年间尚有此庵。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此庵观瀑用餐。清代毁坏,宣统二年复建,后又废。直到一九八九年于原址重建,沙孟海大书法家为之书亭额“忘归亭。”
* * * *
这首五律,短短八句,四十字,读来甚为可喜,给人以身历其境之感。全诗句句文字平实,极为质朴无华。但语言畅晓,含蕴非浅,格调清新,构想超凡。它传神地描摹了北雁这举世闻名的第一胜景——大龙湫的奇观异境。其中尤以颔联的“众山坼”、“半空浮,”更是巧思妙想,令人十分欣喜。诗尾又随意带出“道场”之典,使诗歌更富有历史感。
* * * *
乘选读“龙湫吟”之机,约略介绍一下关于大龙湫历代题咏的简况。
大龙湫题咏历史悠久。它的最早题咏,据现存资料,就是晚唐诗僧贯休的《诺巨罗赞》。可惜,它只留下前边说到的那个逸句。而现存最完整的一首诗,就是宋代温州知州楼钥的七古《大龙湫》。全诗长达三十句,前半极赞大龙湫“真卓越”、“讵罗宴望看不厌,骚人异词困搜抉;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后半,则具体描摹秋日晴瀑景象,诗云: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银河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接着,对其情状作了更细的描述: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冻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
宋代以大龙湫为吟咏对象的诗作还有不少。其中著名的“龙湫吟”,即有薛师石、晁端彦、刘蒙川和“永嘉四灵”诸人。
元代直接咏湫之作,比较罕见。而明、清和近代时期,专赋大龙湫名瀑的作品,就比较多。据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有二三十首,加上当代人公开发表的咏湫之作,共达上百首之多。这里,名笼四海的大家就有不少。比如:宋之“四灵”,明之汤显祖、何白,清之袁牧、阮元、施润章、李銮宣和近现代的蔡元培、张大千、潘天寿、夏承焘,以及苏步青、吴茀之等等。这些著名诗人、作家、画家和先哲、显宦,都给“天下瀑布之最”的大龙湫留下不朽的名诗、名联和名刻。
随着,当今旅游业的发展,“龙湫吟”也在不断涌现。这些诗歌,可以大别为两类:一是模山范水;二是借景抒怀。无论哪类中均有许多佳作,很值得细细品鉴。这里,限于篇幅不能多说了。如有兴趣,不妨参看拙作《雁荡拾趣之四·大龙湫历代题咏品味》。
上一篇:《两宋诗歌·戴复古·夜宿田家》鉴赏
下一篇:《两宋词·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