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诗歌·萨都剌·早发黄河即事》鉴赏
萨都剌
晨发大河上,曙色满船头。
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
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
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
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
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
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
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
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
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
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
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
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
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
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
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
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
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这首五古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这一年正是丞相脱脱与大臣贾鲁议治黄河之时,恰在脱脱未曾定议之先。故有诗句“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之说。
为什么要大修黄河呢?据史载,元顺帝(即惠宗)四年(1333)五、六月间,暴雨引发黄河决堤,两岸十多郡县深受其灾。九年因坝河浅涩,即于三月间“以军士、民伕各一万往濬之。”五月,又诏修黄河金堤。十年,丞相脱脱同都遭运使贾鲁,大司农秃鲁等商议治河方案。最后,决定用贾鲁之倡议。于十一年四月初五日,下诏中外,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并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工十五万、庐州等军士二万,共十七万人供役。是月二十二日鸠工,十一月水土工毕。事后大事庆功,对所谓功臣封官进爵,还特制《河平碑》,又作《至正河防记》等。
* * * *
本诗基本内容:
它着重描述人民在横征暴敛和灾盗并发下无以卒岁的苦难情景,并以贵族子弟酒色玩乐无度的生活作了对比,更突出了百姓受苦之重,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同时,它也指出当权者,并无真正兴趣,也没有切实治河兴利的良法。但是,统治者对这段治河历史,甚感满意,既给“功臣”们封官进爵,又刻碑撰记,大肆渲染、大事庆功。
* * * *
对诗中若干疑词难字,先作诠释——
依依与惨惨——这是互文,前者是说动摇的样子;后者是言昏暗之貌。
中酒与更筹——此处的“中”(读zhòng众),是中毒之“中”。中酒,即指喝醉了酒。“更筹”的“更”,读gēng,即打更的“更”。更筹,即古代报更计时用的竹签。此泛指时间。“坐更筹,”意即通宵达旦地陪伴着。
力穑——辛勤地努力耕作。穑(sè色),庄稼。此泛指农耕。
裋褐与粝食——裋(shù树),原指僮竖所穿之衣服。《汉书·禹贡传》颜师古注云:“裋者,谓竖所着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亦作“短褐。”此处裋褐连用,即指粗陋之衣,古代多为贫苦者所服。至于粝食(lì厉),即粗米。《汉书·外戚传》有云:“妾夸布服粝食。”颜师古引孟庸曰:“夸,大也,大布之衣;粝,粗米也。”粝食,指粗劣之食物。
祀松楸与齐东州——楸(qiū丘),原是一种夏季开花的落叶乔木。这里的松楸,指的是墓上的树木,即俗称“坟头树”。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有云:“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因而引申为墓地的代称。祀松楸,即祭祀祖坟。“齐东州”,指今山东一带,古为齐地之东。
鄙夫与两河——鄙夫一词,有二种含义:一指庸俗鄙陋之人;一为自称之谦词。这里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即鄙陋无能的达官贵人。诗人化用了《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语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至于“两河”,此指河之两岸,并非两条河流。这从不同版本的异文可知。“两河”二字,在旧本两作“西”;河,作“岸”。可见,原是写“西河”或“两岸”的,它并无“两条河”之义。
* * * *
全诗篇幅较长,大体上有三段内容——
第一段(开头至“垅丘”,共八句):
主要写大河之秋色
第二段(“尝新”至“长河流”,共十六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它着重写两种生活的对比。即:百姓的苦难生涯;贵族的荒淫生活。
诗人在这里,用了许多事例,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大河两岸(即黄河流域)的两种社会、两个阶级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情景。
第三段(“河源”至诗尾,共八句):
主要是诗人的感叹。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即:“鄙夫无良谋。”其要害是指明百姓之所以受了百般苦难,基本原因在于:当权者之无谋和不仁。因此,诗人大声疾呼:“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
* * * *
本诗题旨是显豁的。全篇有四十六句、二百三十字,其中大部分篇幅都用于描写元代当时社会的生活,特别是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涯的具体情状。篇中诗人又征引和化用了大量历史典事和前贤之言来集中说明一点:百般苦难,均来自统治者的无能与不仁。由于诗艺高超精到,用典虽然不少,但无堆垛之感。当你认真读罢全诗,反觉内容充实丰赡,章法平实而诗格却俊逸洒脱、清丽自然。正如清人顾嗣立《元诗选》中所说,“天锡诗有清气,不是一味秾丽,故佳”。
上一篇:《两宋诗歌·徐玑·新凉》鉴赏
下一篇:《明代诗歌与散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