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此诗抒写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切细致,新颖奇特,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中反映所见所感。首句“千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而“十里崎岖”与“半里平”的相互对比,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叠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句则是进而写对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感受。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包围,以致不相信还有出路。这个时候,山中的诗人仿佛被禁锢起来寸步难行,由动态趋于静态。后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之郁闷心态。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是“诗有别趣”的表现;亦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抒发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这正是诗人独抒性灵之处。
上一篇:袁枚《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其十)》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张维屏《新雷》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