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此诗写作年月不可考。据推测,可能是明道二年(1033)至景祐三年(1036)间的作品。当时诗人为亲友死丧、政途多舛而往返奔波,其沉重的心情与板滞的诗境相吻合。
“寒川消积雪”,川上存雪,已见水之涸结,又分别为“寒”与“积”修饰之,足见冰之冷雪之厚,突出了河川的冷彻和冷峻的特质。冰川积雪形象的刻画,点出了时间与地点,亦给人以静寂、凝重的感受。“冻浦渐通流”,“浦”是河川交汇之处,本不易结冰而竟被冻封,可见全川之冷寂。水浦既易“通流”,诗句又偏偏以一个“渐”字现其“通流”的缓慢之状,这就从反面着笔,刻画出冰川冻结的硬度,给人以春意跚跚而寒意浓烈的沉闷、滞结之感。“日暮人归尽”,展现的是冰川所经之地的冷落、萧瑟景象:太阳似乎消融了自身的热量,在寒气的逼急之下渐至西沉;人亦为冷风所驱尽,剩下的只有笼罩冰川的一片昏然暮色。这一画面的出现,从广度上渲染出冰气寒风的肆虐,给人以强烈的压抑之感。“沙禽上钓舟”是冰川之上的特写镜头,其境其物,耐人寻味。沙洲之鸟借舟而宿,自因栖息之地为冰所封,偌大的空间无以存身;沙禽登舟竟为“上”状,既因寒气的袭击而有翅难飞,亦为冰高齐舟、举足可上而有翅不必飞。这一反常现象的刻画,形象地反映了冰川寒气的波及度和危及情,给人以彻骨的孤冷之感。它与日沉人尽的面上之景相映照,从上与下两个层次上陪衬冰川之貌,构成一幅立体的板滞、凝重、冷峻的寒川晚景图。
上一篇:欧阳修《高楼》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欧阳修《远山》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