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
乱后他乡节,烧残故国春。
自怜垂白者,犹伴踏青人。
漫题,即偶有所感,无拘束地随意而写。
“乱后他乡节,烧残故国春。”密集的意象一开始就造成悲凉的氛围感和令诗人哀痛不已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战乱之后,到处废墟,故国衰败,春日薄暮,人在他乡,又逢清明节,种种际遇,一起涌上心头,常人也难承受,更何况哀乐过人的诗人。在其他诗人,遇到此中遭遇之一者,便悲凉不已,长歌当哭。司空图置身此际无疑是万般感喟,千重滋味,痛苦已极了。此时此刻如果能在无人迹处放声痛哭一场,或遇一知音诉说慰安倒也罢了,可谁知却碰到了一个颇为热闹的踏青活动。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人们成群结队的到春天的郊野去游览。这在唐代颇为普遍。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记》:“上已(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司空图心绪沉重地夹杂在这些人群中,哪有青履踏碧草的轻快,哪有寒衫拂清风的雅趣呢?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哀伤:“自怜垂白者,犹伴踏青人。”垂白,鬓发将白,犹云垂老。故国残破无望,春天衰歇不复,更可悲哀的是诗人一身霜鬓,垂老无归(不仅渴盼故乡,更渴盼精神上的家园,因为美好的东西都已消逝或正在消逝,诗人觉得精神上没个落脚处)。不仅无人理解,无人安慰,反而要去陪伴踏青之人。无限的痛苦无可排遣,只能郁结于心,诗人如何能不自伤!而这痛苦,这自伤都与忧时伤世密切相关,内蕴自然丰厚而博大了。
诗歌通篇沉郁顿挫,颇有杜甫诗歌的遗风;四句皆对又浑然无痕,仿佛是不经意而为之的,其实这都是诗人思想艺术进入炉火纯青境界的自然表现。
上一篇:罗隐《中秋夜不见月》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章碣《焚书坑》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