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李德裕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可惜被卷入党争的漩涡,加上时主庸弱,他终究未能大展宏图,挽回唐王朝衰颓的末运。会昌六年(846),武宗死,宣宗就位,起用牛党,李德裕被罢相,为东都留守。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潮州司马。次年冬到达潮州。他沿江淮赴贬所时,路过福建漳浦县西南的盘陀岭,寄宿驿楼,写了这首诗。
李德裕是个有抱负的人,但时代局限着他,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他生活在宦官专权、朋党纷争、藩镇跋扈、王纲解纽的峥嵘岁月,社会黑暗,倾轧残酷,他常遭打击,不免也萌生了知难而退、独善其身的念头。会昌六年他在滁州时曾写《怀嵩楼记》,云:“周视原野,永怀嵩峰,肇此佳名,且符夙尚。”可见他在严酷迫害之下,已有归隐之想。他在此诗中说的“嵩少”,即嵩山,以其西峰为少室山,故称。诗中说期许栖隐名山的愿望,高远得不能攀就,流露出想获得一条安稳的归宿亦不可得的悲哀。今天当他登上盘陀岭,对此好山,姑且开颜一笑,权当成是对不能栖止名山的小小补偿。话说得幽默,看似达观,实际上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反映了这位刚毅的政治家内心难以言传的酸楚之情。
不仅如此,当他想到明日登程,深入南荒,很可能无望生还时,这解嘲的苦笑也消失了。他的乡思又一次涌上心头。于是他决心登上驿头高处,再远望一下天边的乡关。诗写到这里,诗人悲观绝望的情感,已无可遮拦。而读之至此,人们也不免为这位不幸的杰出政治家发出浩叹。
诗写得情真意切,幽默开朗,表现了诗人冷静乐观的个性。但由于遭遇可悲,虽故作达语,却仍不能掩藏其内心凄怆之情。而处处自宽,反而透露了其异常痛苦的深心的波澜,尤为动人。
上一篇:元稹《梦成之》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