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是一首爱国者对割让台湾周年的祭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去年今日,腐败的清廷与日本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爱国人士极为愤慨。当时尚在台湾的丘逢甲,即驰电清廷抗议。并大声疾呼台湾自主,组织义军抗日,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无奈敌强我弱,缺乏后援,终遭失败,丘逢甲不得已离台内渡,但爱国之心耿耿,于次年此日情绪难平,于是援笔成诗。
题日“春愁”,乍看很容易想到这是文人墨客伤春之类的作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细读方知并非如此,乃萦怀国事,心系民生的大感慨之篇。这个“愁”字颇有含意。去年今日,义愤填膺,而今年此日,深知时局维艰,短期之内,台湾回归祖国无望,因此,心中由“愤”转而为“愁”。“愁”而日“春”,则因割让台湾之日是夏历三月,正值春天。写诗之时正是由于这周年祭日引发起爱国愁情,故命之为“春愁”。
一般诗词作品写春愁,常写及春景,因春景而抒春愁。这首诗却一反常规,说因内心“春愁”难以排遣,于是强迫自己观看山景,想借以消愁。谁知不看犹可,一看,竟引得“往事惊心泪欲潸”。“往事”当指去年割让台湾以来的情事。先是四百万人(当时台湾人口的总约数)闻讯同哭,凭吊国土的沦丧,继而是诗人自己率领义军抗击日寇,那时或者转战山林之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而终于败绩。如今回首不免心惊。想到大自然的突兀傲岸之伟物——山,是那么坚定不移,曾经给多少仁人志士以启发(《论语》云:“仁者乐山”),于是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这首诗虽日“春愁”,诗中也写到“泪”与“哭”,但并不令人觉得气量狭小。相反,全诗有一种激荡不平的爱国气慨,给人以悲中有壮的美感。
上一篇:夏曾佑《丙申三月将改官出都和青来前辈》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蒋智由《久思》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