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汝弼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悲哉秋之为气也!塞外逢秋,感慨尤多。诗人以精心选择的景物,挖掘秋塞的悲剧意蕴,表现出征人边愁的复杂浓郁和凝重深沉。
边关冬早,八月即有严霜飞降。在草木摇落的秋寒,地上的“柳半黄”最使征夫敏感,因为折柳赠别乃古有风俗,柳之色衰形败极易勾起伤别之意。空中“蓬根吹断”最让戍卒心酸,因为戍卒远在异地、辗转奔波就如同飞蓬无根无蒂、随风飘荡一样,两者不同类却同命运。天上“雁南翔”最叫边人悲伤,因为雁可南去而人不能归,所谓鸿雁传书不过是传说而已,因而只有目送归鸿,愁断回肠。
前幅所状均为季节性景物,“陇头流水关山月”却以永久性存在,作为历代边卒泪流血淌的见证物,给秋塞之悲融入了深厚的历史内容。在征人眼里,河中流的是愁,山内装的是恨。他们的愁长似水,恨大如山,恰如罗隐所云:“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何况“陇头流水”和“关山月”又是两曲乐府古歌,主要写征战之苦和离别之恨。那些古老的苍凉悲壮之音最易激起征人心灵颤震。于是,现实之悲与历史之悲化为一体,真是关山无垠,流水无穷,边愁无限。
末句是全诗的魂灵。“龙堆”即今新疆库穆塔格沙漠,因沙冈起伏形如卧龙而得名。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在悲凉秋色感染下,龙的传人登上龙堆,遥望那望不见的故乡,无限愁苦——现实的,历史的、悲秋的、伤别的、思乡的、怀人的——一古脑涌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遂化为一腔悲泪夺眶而出。尽管征人望乡的形象早已有之,但卢汝弼着一“泣”字,强化了悲剧色彩,便具鲜明个性。他用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因而,“泣”的与其说是征人,不如说是诗人的忧患之心。
上一篇:钱珝《江行无题(其五十)》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无名氏《杂诗四首(其四)》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