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面对中秋明月,诗人没有歌颂它的清澈明亮,也没有徒发“月圆”而“人不团圆”的人生感慨,而是将其思想的触角径直伸向大自然的波谲云诡,希图从中探究其个中变化的深层奥秘。这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而这也就决定了这首诗不同凡响的艺术风格。
首句写月亮所处空间位置及其盈缺变化。“青冥”即青天、青空,语见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诗人由眼前中秋月的盈满圆朗追想到此前和此后月亮的残缺损亏。而这种“盈缺”变化竟能发生在远不可测的“青天”之外,究竟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这问题既使诗人高度兴奋,也使其深深的苦闷。
次句紧承首句,通过对青空之外月亮图像的直观,诗人相信“东风”一定永远不停地在那里吹拂着,因为诗人分明看到一树粗大的丹桂长年不衰,枝繁叶茂,一直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东风”即春风,《礼·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可见东风就是春风。这是一种多么奇特而丰富的想象!
三、四两句顺接前文,诗人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想象的双翅大声发问:是哪个人种植的丹桂,为什么它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外面的枝条?这一疑难问题的提出,其参照系便是诗人生活其中的人世间,这是诗人生活阅历中所从未见过的奇观。我们无法猜测诗人对当时社会是否有一种不满情绪,但观其通过两种景观的对照将月宫生活写得那样美妙动人,其向往月宫温舒生活的意向显而易见。“丹桂”是桂树的一种,其叶如桂,皮赤。晋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载,“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传说月宫中长有丹桂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诗人将其坐实后又通过自身人生经验的积极参与对其进行新的探寻索解,这无疑会增加诗的神妙色彩。
显而易见,这首诗最大特点即是结想奇特,妙想连珠。因此刘拜山先生给其以“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的高度评价(见《千首唐人绝句》)是不过分的。
上一篇:刘长卿《新息道中作》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于鹄《巴女谣》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