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据《居士集》目录注,该诗作于明道元年,为《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灵山月夜的景观,其中亦拂溢着佛地所特有的禅气,形成空灵静谧之美,读之不仅赏心悦目,亦可以去俗除尘,陶冶情性。
“菩提”在佛语中意为觉悟的境界,在诗中与广化寺皆为龙门的名刹。诗题为“步月”其间,暗指就寺院外夜景而言。此诚如严羽论唐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凡”,将读者诱入诗境之中。
“春岩瀑泉响”,突兀的石峰之上有瀑泉飞下,不摹其形而写其声,显然是月色朦胧,泉月交辉,瀑状难辨,然“春”之勃勃、境之静谧却由瀑“响”而现。此一“响”字,激人浮想,岂不如白日的暮鼓晨钟,叫人惊警自庄?“夜久山巳寂”,它首先是景语,由一岩而至千峰,山势愈显凝重、厚实;由动景到静景,因动而愈静,展示的是一个万籁俱寂、幽远深邃的空间。它又是情语,一“寂”见性,情在其中。因为佛家认为,“万法皆空,心体本寂,寂即法身”(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在空寂的山境之中能听到瀑泉的响声,这就是人人都具有的“空寂之知”,是“佛性”的显现。这一禅意的孕含,不仅增强了诗句的韵味,同时也烘托出寺院环境所特有的佛家气氛。“明月净松林”是继听觉反应之后的视觉感受的描写,意谓普照的月光竟掩照起莽苍的林海,如水一般地消尽了松涛和尘埃,千岩万壑,风停声息而形成容满月色的月海!这种以“净”写静竟至空境的手法,强化了山境的静谧程度。“千峰同一色”,总承前意,不仅拓宽了诗境,展现出山的博大与恢宏,且亦以一个“同”字,融千峰于“一色”,活现出明月的神力和月光的魅力。至此,“岩”、“峰”相映,“泉”、“月”共融,音响与色彩交辉,使空灵静谧的意境全出;而步月者亦冥然于似有又无、似无又有的山夜之中,并由此得到精神的超脱。佛语说:“空中有知,是为真知”,诗人对佛地夜色的感悟,亦因此具备着深化一层的哲理味。
上一篇: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李觏《乡思》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