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载(751)暮春,当时岑参由安西东归,抵达武威。花门,武威客舍名,又叫花门楼。诗中的“花门口”即是花门楼口的意思。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生活小诗。从岑参这一时期大量冷峻峭劲的边塞诗中掉过头来读这一首,如入另一世界,身心也会为之一爽。
前两句正面叙写老翁沽酒(沽,卖。后一句的“沽”是买的意思)。其中“千壶百瓮”虽系夸张,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武威一带社会安定、人民富庶、买卖兴隆的大致面貌来。上两句主要是作铺垫,全诗的重心在后两句上。
后两句是“戏问”的内容。作者说:路旁的榆荚也像钱,摘它来买酒,您肯吗?榆荚沽酒,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诗句引入榆荚,便很自然地渲染了春意,给这幅本来就很和煦的沽酒图增添了明快、温暖的气息。其次,此诗一、三句都有一个“仍”字,应当是诗人有意识的安排(唐人近体诗,是尽量避免重用字的)。首句说“老人七十仍沽酒”,一个“仍”字,强调的是这位老人沽酒有年,今虽七十仍不停止的事实。他设肆于武威著名客舍花门楼口“千壶百瓮”地卖,自然赚了些钱。第三句说“道傍榆荚仍似钱”,用上“仍”字,含有“您的钱已经很多,而道旁的榆荚更多,它们也像钱”的意思,这无疑是对老人进项之多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第三,用眼前最普遍的榆荚喻钱,通俗,新鲜,也很风趣——有了上述这些理由,我们可以说作者用榆荚当钱的设想,岂但不是率意的戏言,而且含意还相当丰富。末句“摘来沽酒君肯否”只是一问,诗篇便戛然而止。读到这里,我们不妨稍任想象:对于作者的问题,老翁要么答:“肯”,要么以“穷诗人只能以榆荚当钱”反讥,假若老人也饶有风趣,或许还会说:“您拿榆荚当钱,我只好把春风当酒卖给您。”但不论怎么回答,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主客共同的开怀大笑,生活的气息,生活的乐趣,因此便更多地洋溢开来。这笑声,不在诗中,却在诗外;不在读诗之时,却在掩卷以后,这是作者运用绝句纯熟而老成的集中表现。
上一篇:丁仙芝《江南曲五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岑参《送崔子还京》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