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为池州郡治所,故址在今安徽贵池。会昌六年(846)九月,诗人由池州刺史移睦州(治所建德县,今浙江建德)刺史。诗人本经邦济世之心,但由于受牛李党争的影响,遭李德裕排挤,仕宦连蹇,年已四十,被外放黄州,移池州、睦州。所谓“拘挛莫伸,抑郁谁诉”(《上吏部高尚书状》),正是此时心境。这首诗写由池州出发,在途中所见所感。
诗用对起法分写陆路、水路景物。“穷秋(晚秋)”点出此行季节,“萧萧”“雨”、“淅淅”“风”,应为互文。秋风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萧索,虽不着一情语,而诗人落寞暗淡情怀,已隐然蕴于其内。这两句写作上颇具特色:(1)不用一个动词,而全用名词组成,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诗中只写“山路”,却诱发人对山间树木的联想,只写“溪风”、“岸蒲”,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2)运用“萧萧”、“淅淅”的象声词入诗,使萧索凄寒之景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诗人之愁苦况味更显浓重。(3)对句工稳而不板滞。诗人原也可用“一岸风”对“穷秋雨”,但却以“一岸蒲”相对,而以“溪风”对“山路”,可谓灵活善变!同时,两句所写系时间流动中的空间,因而给人以一气流走之感。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尤接转得妙,诗人让自己的感情全部包融在景物描写中,如果一味实写,必然单调,故诗人至此特设一问。从写景言,将眼前景化实为虚,且“雁”之“新到”,使景物又多了一层变化,“雁”落“寒沙”,和前面的“溪风”、“岸蒲”浑然一体,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从抒情来说,诗人简直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了。杜陵,在长安西南,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来时还下杜陵无?”这一急切的询问,把诗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园之思,一并曲折传达以出。元人杨载论绝句作法,谓“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诗法家数》)杜牧的这首诗可说是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工夫。
全诗以景述情,意境融彻。写景能于实境描绘中变化以空灵之笔,述情则又于抑塞处偶露天真,读来觉其思致绵邈,韵味悠长。
上一篇:杜牧《长安秋望》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崔国辅《长信草》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