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证圣前朝寺,三年到百回。
不知墙下路,今日几荷开?
桃李石城坞,饷田三月时。
紫荆常自闭,花发少人知。
从证圣寺、石城可知,这两首五绝都作于金陵;从“三年到百回”二句推断,前首大约是在熙宁九年(1076)十月罢相后三年,亦即神宗元丰二年(1079)前后所作。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之后,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他知道变法失败的局面已难以挽回,在悲愤之余,还时常担心朝廷有朝一日是否会来问罪。所以闲居期间,他不是闭门不出,便是到寺院游览,借以排遣抑郁。这两首小诗就反映了他当时的真实心境。
第一首写去证圣寺途中之所想。证圣寺,李壁注引《建康志》云:“寺在今行宫北,即旧木平寺。”作者在三年之间竟来此寺百回,足见他对这座寺院的深厚感情。“三年”是实数;“百回”则是虚数,极言其多,并不一定是说整整一百次。作者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来游证圣寺?诗中没有交代。也许是不便明说,也许是无需说明。作者本是一位负有经世之才,希望大济苍生社稷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仕宦期间从来就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的。现在居然一反从前,常到寺院来游览礼佛,或与僧人“谈空空于释部”,如此闲情逸致,似乎前后判若两人。细心的读者,你们难道不能从“三年”一句中体味到诗人当时的微妙心境么?三、四两句,紧承上文。墙,指寺庙的院墙。看来院墙下面凿有荷花池,上次诗人来时,已见池中荷花含苞待放;此番重游,首先想到的便是有几朵荷花已经开放了。昔日关心政事,今日关心荷开,读者也不难想见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
第二首写春日紧闭柴门,很少出户。坞,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饷(xiǎng)田,给田间耕作的人送饭。前两句极写退居之处周围春日的明媚、热闹景象:满城桃李花开,灿若锦绣;田间春耕正忙,送饭的人来来往往。在这样一个风光大好的季节,理应出外踏青赏春,及时行乐才是。然而三、四两句陡转,诗人竟然无心游春,而是闭上柴扉,一任门外花开,春光自好,无动于衷。这种自甘孤寂的情绪,显然是在政治上遭到失败后所产生的特殊心态。从艺术上来看,前两句对春光的渲染,乃是为后两句描述的孤寂心境作反衬的,前者写得愈热闹,愈有声有色,就愈能反跌出后者的凄苦是何等的难以忍受。明·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绝句在手法上的主要特点,也就在“以乐景写哀”五字。
上一篇: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王昌龄《重别李评事》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