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这首登楼念远之作,作于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题中的“王卿”即王侍卿,是诗人的好友。
诗歌的前两句先抒情。“攀林”指登山,“踏阁”指登楼,大概楼在高山之颠,因之须先“攀”而后“踏”。受声律的制约,因之采用了倒文的方法。独自登临之际,触景生感,而又无与言说,因而产生了不能与友人携手登临之恨。想来在此之前,诗人与王侍卿相聚之时,是经常在一起“踏阁攀林”的,因而此时才因“不同”而生“恨”。为什么不能一起登临呢?诗歌的次句便说出了原因:“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一南一北,便写出了思念朋友、望而不得见之意;而曰“云”曰“海”,更显得相隔辽远,云雾笼罩,海天茫茫。相隔辽远,自然难以相见,更难得一起登临,因而只有借登高望远来寄托相思。这“思无穷”三字,便写出了相思的广与深。次句与《古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意境相同,与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意境也相似。
三、四句承一、二句,用具体而形象的艺术画面,对“恨不同”与“思无穷”加意渲染。“数家砧杵秋山下”一句是登楼所闻,主要诉诸于听觉。砧杵为古时捣衣之具,这里指捣衣声。因为是登高望远,加上林木或墙院的遮掩,因而“秋山下”的捣衣人就难以看清,所以便写捣衣声。“砧杵”这个意象,会给人以离情羁思的暗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砧杵”这个词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砧杵”而曰“数家”,见出人民流亡之多。最后一句诉诸视觉。“寒雨”之中,“一郡”惟有“荆榛”,说明农桑业已荒废。这所见所闻,不能不使诗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产生“政拙愧斯人”(《答王郎中》)之感。他多么想把此刻登临所感告诉给朋友呵!然而此时友人却在千里之外,因而诗人谛听捣衣声、远望一郡荆榛时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运用了点染的写法。一、二句直抒胸臆,先用虚笔点出离愁别恨,三、四句便用实笔写景,着意渲染。只写登楼见闻,而郡邑荒凉引起的感慨与怀人之惆怅,俱在言外。这正如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所评:“先叙情,后布景,而情在景中,愈难为怀。”
上一篇:耿湋《代园中老人》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