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中,即出现了地域上不连属,而语义上紧相关的三个地名——青海、雪山和玉门关。
先看青海、雪山。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宁市西;雪山,祁连山,在甘肃河西走廊南部。它们远不相接,为何青海湖上的浓云竟偏使雪山黯淡?诗歌是艺术创作,不同于科学论著,诗中的地名不可尽信而征。这里青海、雪山不过是对当时边事频仍的西北边地的泛指。一个“暗”字贯穿上下,应作互文来理解,即青海湖上、雪山峰头,战云低密,一片昏暗。只七个字,笼括了西北千里边陲的紧张氛围。
再看第二句中的玉门关,关在甘肃敦煌之西,是当时交通西域的重要关隘。这里,对“孤城”句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认为这是个倒装句,即:在孤城玉门关遥望青海、雪山;另一种看法认为孤城即抒情主人公的所在处。抒情主人公身处西北前线某一城堡,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酷现实,遥望京华,想到边城多事,入关无期。这里以“玉门关”为“遥望”的特定目标,事出有因。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命令李广利攻大宛,欲取良马,士兵因为饥饿,攻战失利,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所以李颀《古从军行》有“闻道玉门就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怨词。诗于是很自然地转入三、四两句:楼兰未破,玉门犹遮,百战黄沙,终无归日!楼兰,在今新疆鄯善东南。汉武帝遣使通大宛,楼兰阻道,汉昭帝时,傅介子用计斩楼兰王,道始通。这里是借汉史喻唐事。
诗的结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个感情色彩模糊的叙述句。因此又有歧义:一些人认为它表现了战士们的“胜概英风”,是豪语;也有人认为“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得比较客观:“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确实,如果仅作豪语看,“遥望玉门”似乎没有着落;如果仅作怨语看,纵观全诗,青海长云,祁连积雪,青、白交映,给人以雄阔、苍莽的印象,黄沙、金甲,辉煌、典重,又给人以坚实感。它们暗示着创作主体开阔、自信的内心境界。因此,可以认为这首诗既是怨诗,也是豪词。怨别思归仍以杀敌报国、勒石燕然为前提;杀敌报国的壮心中又掺杂着朝廷御边不力,致使征人久戍难归的怨愤。这,正是贯穿王昌龄边塞诗的一贯思想。
上一篇:陆龟蒙《白莲》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郑谷《十日菊》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