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谦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唐彦谦的诗,文词清丽,风格淡雅,内容多写“闲情”,兼有一点淡淡的哀愁。这首小诗写作者一时的人生感受和情绪波动,轻细微妙,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前两句写处所光景。一个孤身,站在小小院子,院中阒然无声,寂静而神秘的夜气透入心脾。抬头仰视,天空的烟霭(云气)偏游到一边去,月儿露出了清光。上句写地,下句写天,上句静,下句动,上下交融的动态平衡空间,正与心头情绪的
诗人醉了过去,刹那间又醒了过来。后两句即写自己的意识活动,亦即对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交融之后所产生的情绪的把握——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惆怅”,是由“清宵”所导引出来的。紧接着他的意识再向前发展,觉得这种“惆怅”之情已够了,不需要再添“离情”了。原来他还有离情!此前,他把“离情”压进了深层意识,这时由清宵所产生的惆怅又把它牵引了出来,但也只是淡淡的,仿佛仍在无足轻重之列,用“不必”将它推在一定距离之外。实际上他心头已负载了双倍的惆怅了。为什么清宵容易引起人的惆怅情绪呢?夏丐尊先生翻译的《月夜的美感》一文说:“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但有很明白的一事:就是其及于吾人的感情,是倾向于悲哀一方面的。凡是由色彩而诱起的感情,都是无定,故月夜的悲哀也是无定的悲哀,只是一种无端的薄愁。”(全文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清宵易惆怅”,写的正是这种审美情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心理上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所以,我们不把这首诗的情感定为单一的“离情”,而是确认为一瞬间所产生的人生情绪感受与原已存在的“离情”的混合。文学是人的灵魂学和审美心理学,具体到这首诗,既有因对自然景象进行观照而产生的怅然情绪的流动,又有人生离别之情的援引,都是一种生命的真正情调。凡是生命的真正情调(既不是矫情,也不是滥情),就产生了美。本文开头说唐彦谦多写“闲情”,有“淡淡的哀怨”,如果把艺术的本质理解为情感,那么“闲情”、“闲愁”就可以使人认识人类的情感和观照人的生命形式,就不是惯常所说的、不无贬意的“闲情逸致”了。诗人在表现上,宽于用意,淡然出之,纯任自然,缘境而发,不费大力,不过于显露,触到为止,所谓“无言天籁”、“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就是这样的吧?
上一篇:郑谷《席上贻歌者》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