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这首诗反映出唐末战乱造成的农村残破、人烟寥落的凄凉面貌,读之令人黯然神伤。
诗人泛舟贬途,在一个江村渡口留宿一夜。开头两句写他目击到的现实:这里战乱初息,经过战火烧剩下来的灰烬,随处可见。一个江边村落,只有几户人家,异常贫困。“贫”写出掠夺苛酷,民生凋敝,“数家”写人口的稀少。唐末地方军阀到处混战,官吏横征暴敛,生产破坏,人民流亡,社会上呈现出一片荒凉混乱景象。与钱珝同时的现实主义诗人、全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的杜荀鹤写道:军队对老百姓“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山中寡妇丈夫死于战乱,孤苦一人“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山中寡妇》);村中老翁居于破村,“为点乡兵绝子孙”,“日落前山哭倚门”(《乱后逢村叟》);整个情况是“九土如今尽用兵”,“四海十年人杀尽”。钱珝因为用绝句形式写自己的感受,不那么热辣,但社会的混乱、政治的黑暗、军阀的暴行、人民的灾难还是循迹可辨。
上面两句写出整个村子给诗人的印象,下面两句转换场景,通过诗人身历其境的一个渡口作更进一步描写:早晨的渡口,本该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搭船外出,热闹拥挤,但现在却是一片静寂,没有人来竞争上船了。向西望去,只见一弯残月,带着微弱淡黄的光晕,落向凄冷的沙滩。这里几乎成了人影寂寂的纯自然世界。凄凉衰败的气氛,诗人的孤零之感,一并渲染了出来。“残月下寒沙”的景色,化去了一切声音,让人“静”得出不来气。
作者“斑鬓入江湖”的途中,犹能忧心现实,体察人民痛苦,难能可贵。诗歌情绪分明渗入了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的没落之感,是特定时代的气息。
这首诗在艺术上亦颇有特色。全诗以情选景,反过来又以景传情。整篇四句可以说有四个景点,顺次展现,但又并非机械凑泊,对等排列,而是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通过调配视觉距离,使其形成连带关系。第一句的“余烬”为近点,作前景;第二句的“数家”为远点,作背景。第三句的渡口为近点,作前景,第四句的“残月寒沙”为远点,作背景。这样,每两句所写物象组合成一幅对象与背景相连带的、有空间深度的境界,每一组对象与背景之间形成两端互相牵引的艺术张力,而不是断缯裂帛式的互不关涉的拼列。两组之间,又有从整体(村落)到局部(渡头)的镜头移动,从白描到渲染的手法变化。如此,全诗给人以丰富的变化的美感。
上一篇: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张泌《寄人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