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这是龚自珍在道光三年(1823)写的诗。这一年六月,他刊定《无著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四种。回顾自倚声填词以来,将近15年间,先是应顺天乡试中榜而考充武英殿校录,后又应浙江乡试中式第四名举人,官内阁中书。虽至是年仍未进士及第,但已颇负声名。尤其是关心现实,忧虑国事,写成《明良论》四篇,令当时宿学段玉裁钦佩不已;又有《乙丙之际著议》等文问世,慷慨论当世事,表现了革新社会的清醒要求。在此期间,他广交朋友,成了知名人士。假如他眼光短浅,胸无大志的话,在这些成就面前,他会显得踌躇满志,甚至自我欣赏。偏偏他是个有志于想变革社会,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思想家,因此非但不自满自负,反而自叹自责起来,于是援笔成诗。但这种自叹自责的缘由,又不易明白道来,所以题曰“漫感”。
诗的前两句说:一向有从军边陲的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只留下了一些带着幽恨的诗文词篇。“绝域从军”即从军边陲的意思。考作者生平经历,他因为研究西北边疆地理的需要,很想亲赴实地考察,但清廷对汉人赴边限制甚严、终未如愿。又古代诗文中常以从军杀敌,效力边陲作为人生报国宏愿看,作者也早有报效祖国的宏愿,可惜十多年来未获机会,怅惘不已。但自古以来,“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他虽然壮志未酬,却词笺满眼,诗、词、文充满着爱国忧民的热情,包含着壮志难酬的幽恨。这是明眼人皆可洞察的事实。次句的“东南”是指他长期处于江浙一带,与首句的“绝域”恰成相对(习惯上“绝域”常指西北边陲)。在这里,字面上的空间距离增强了壮志未酬的失落感。
诗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所概写的经历作自我评价。诗人说:一枝箫,一把剑,是我的生平志愿,但回首却只闻箫声而不见剑影,真是辜负了十五年来的“狂”名。在龚自珍的诗文中,箫是指诗文、词篇等抒发感情的作品,剑是指绝域从军及改革社会的政治抱负。可以说,箫和剑代指文才和武略。这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如《秋心三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湘月》:“怨去吹萧,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鹧鸪天》:“长铗怨,破箫吹,两般合就鬓边丝。”《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有时他也为自己诗词中的“箫”、“剑”作破译,如《鹊桥仙》:“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这“吟诗”和“从军”,用借代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箫”和“剑”。所谓“狂名”,是胸有大志、颇有声名的自谦之谓。因为报国之愿未能实现,只留下一批语挟幽恨的诗文、词篇,真可谓辜负“狂名”了。
上一篇:宋湘《梅修重有浙江之行赠别(其二)》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李白《越中览古》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