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用《杂诗》作题目跟无题差不多,带有即兴杂咏的意味,显得不那么郑重其事。王维集中几首《杂诗》,都是类似民歌的言情之作。这一组诗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第一首是闺人念怀之辞,第二首是游子怀内之辞,第三首是闺中答辞。皆淡中含情,写得真挚动人。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孟津河,指孟津地区之黄河。孟津是古黄河的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便。家住孟津河,可谓得地利者也,更何况家门口就是著名的孟津渡口,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聚散,则消息的灵通更不待言。“常有江南船”补足前二句,也点出良人出游的去向。闺中人情牵梦萦之地不在塞北,而在江南。这位良人由都畿去江南,若非宦游,便是经商。由闺中人的深切思念推测,他近期没有寄信回家。是“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菩萨蛮》)呢,还是“越女一笑三年留”(韩愈《刘生》)?总之,让闺中人放心不下,不由得讶问道:“寄书家中否?”家在津口,江南船来,寄书甚便,而却没有书来,闺中人怎能放心得下。当然,女主人公不仅盼书来,更盼人归,这一层意思不难理会,良人如果钟情,他会想象出她渡口伫望的身影。全诗语言真率,洗尽雕饰。“念远之辞,不作怨语,而遥情深恨,跃然言外。”(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二首的前两句句式是仿前一首的,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从游子这方面写。在异乡见到故人无比兴奋,这是人之常情。由主人公急切地想知道“故乡事”来看,他是无日不在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两句中“故乡”一语重复出现,准确地勾勒出游子心系故里的情态。接下来是深情的一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对于这一问,论家无不叫绝。宋顾乐评:“问得淡绝妙绝。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唐人万首绝句选》)钱钟书在《中国诗和中国画》里将此诗与初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孩童。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成苔。院果谁见熟?林花哪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比较,指出两首诗鲜明地衬托出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王绩相当于画里的工笔,而王维相当于画里的“大写”。王绩问得周详地道,可以说是“每事问”(《论语·八佾》);王维要言不烦,大有“‘伤人乎’不问马”的派头。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这些评语都很精彩,但有一层意思似乎应该拈出,即问话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绮窗前的寒梅是否着花,而在绮窗里的佳人是否平安,也就是王绩诗中所说的“屈曲问孩童”。南北风气不同,北方人感情深沉含蓄,问到窗前寒梅就已经表达情意了。黄叔灿《唐诗笺注》曰:“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评:“‘来日’二句,不说思念家人,但问寒梅消息,最深婉有致。”庶几近是。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第三首是闺中答言。“寒梅”一语,与第二首末句顶真,表现一种绵延不断的意绪。“已见”、“复闻”分别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时序的推移,节候的转换。春天来了,花发、鸟啼都容易撩起闺中人的愁怀离绪。“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这两句翻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因为担心草生玉阶会使“王孙游兮不归”,所以就一门心思地注视着,生怕它长出来。“心心”二字极能传神。刘拜山评曰:“‘心心’二句,不怨良人久别,唯恐草生玉阶,与‘寒梅’之间,针锋相对,同其蕴藉。”
这三首诗感情深厚,表现得又很委婉,字面上不说尽,让读者慢慢体会,语短情长,有余味不尽之妙。语言又非常自然,仿佛是不经苦心经营脱口而出的,与民歌风格非常接近。但又不同于六朝民歌中的许多抒情小诗,不似那般艳丽、柔媚。刘辰翁说:“三首皆淡中含情。”(《王孟诗评》)这“淡”是寄至味于平淡的“淡”;而情则是含蓄深沉的情。
上一篇: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四首》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邓肃《花石诗四首》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