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考察被尊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创作成就,人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四时田园杂兴》这组格高调新的田园诗。作者在诗前的小序中曾自道其创作缘起:“淳熙丙午(1186),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据此可知:一、这是作者晚年闲居石湖时所作;二、这组诗并非一气吟成,而是陆续草就;三、作者结撰这组诗的原因是“野外即事”,油然兴感。这意味着,对组诗中所描写的诸般情景,作者先览于目,会于心,然后才付诸吟咏,形诸笔墨。其有别于一味追慕田园生活的“想当然”之作,不言自明。原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共六十首。作者以风景画与风俗画相融的笔法,细腻而又真切地描写了江南农村一年间的劳动与生活。尽管其中不乏与渐入老境的作者的闲适心情相惬的田园牧歌,但作者却并没有对封建剥削日趋严重的农村现实加以粉饰,恰恰相反,他在诗中对这一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较之同时代的其他进步诗人毫不逊色。可以说,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两种作派——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长于抒写田园情趣的一派和以白居易、王建为代表的长于反映农村现实的一派,在范成大的这组集大成的作品中得到了交汇。
本篇是“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一绝。作者以自己的住宅为基点,将笔墨拓展开去,含蓄而又生动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绿满人间的信息。
一、二句先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悄然来临的春天的轮廓。“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如果说“土膏欲动”是着笔于地貌的话,那么,“雨频催”则落墨于天候,进一步将春意申足:春雨潇潇,仿佛在提醒和催促人们应及时耕作。真是天上地下,无处不回荡着春天的足音、无处不映现着春天的踪迹。这一句已使读者感到一股春天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但更能见出春天的神奇力量的还是紧接着的“万草千花一饷开”一句。“一饷”,即一晌,是片刻间的意思。色彩斑斓的“万草千花”片刻间便全都舒展开它们的笑靥,将原来不免萧索的田野、山坡装点得无比妖娆、无比芬芳,这该是何等令人目眩神迷的壮观!造成这一壮观的春天的魔杖又该有多么神奇!无疑,这里,“万”、“千”,是极写春天的魔杖的作用范围之广,“一饷”,则是夸言春天的魔杖的作用效应之疾。
第三句由全景化为中景,即由总写铺天盖地的春光转为展现屋后一角的春色。“舍后荒畦犹绿秀”,既称“荒畦”,原先之芜乱可明。连“荒畦”也披上一身绿装,变得秀色可餐,那么,在偌大的江南平原上,该呈现出怎样一番“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也就可想而知。显然,这一句暗含“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意,旨在诱发读者的逆推式联想。它从另一角度显示了春风化荒芜为“绿秀”的力量。
末句着意推出“邻家鞭笋过墙来”这一特写镜头。视野虽更为缩小,诗境却愈加张大。前面三句,巨如天、地,细如花、草,俱已攫入笔底,成为无边春色的“传播媒介”,但终究还是泛写,难收笔酣墨饱、神完气足之效。于是,作者便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转而致力于特写。那么,以什么作为特写的对象呢?作者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支由邻家穿墙而来的竹笋,并将它放大到占据整个画面的程度。本来,几场春雨过后,破土而出的竹笋当数以万计,但作者却仅于“万”中取“一”,试图以“纳须弥于芥子”的笔法,借此“一斑”,透视那无边春色和无限春意。在作者笔下,区区此笋,破土而出之后又穿墙而过,充分显示了春天所赋予它的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细予寻味,“穿墙来”三字还暗寓“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意,同样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不言而喻,加上这一笔,使全诗显得气韵生动、血肉丰满。
上一篇:陆游《示儿》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