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唐代实行府兵制度,要求府兵战士从军时必须自备一部分武器、粮食和衣裳。时间久了,衣服破损,特别是御寒的棉衣,更需要经常补充。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府兵制已遭到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准备棉衣还是十分必要的。这首七绝就描写一位少妇深夜为征戍的丈夫制作冬衣的情景,细腻深沉,描写角度新颖别致。
前两句诗落笔“寒闺”,设景凄清,突出深闺的寂静,更见闺中人幽独之状。“寒月”即秋月,用“寒”字起笔,在于强调时令,制造气氛。“洞房”指室之深邃者,沈迥《幽庭赋》有“转洞房而引景,偃飞阁而藏霞”句,其中“洞房”与此同义,此处指大户人家后院女眷的住房。首句的意思是:一轮圆月照着岑寂的闺房。这是远景,紧接着诗人把目光投向闺房外的院落。如果说前一句诗的“静”是虚写,那么“梧桐影”便是实写了,它与前句中的“寒月”相照应:月光下彻,树影斑驳,一两片树叶悄然飘落。传神地表达了静寂的感觉,又暗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意。“真珠帘”无非言其华贵,与上句中“洞房”相称。诗人不但写出幽凄的诗境,而且通过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生活和身份。凡景语皆情语,前两句诗融情入景,“寒”、“沉”、“静”、“影”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有力地烘托出一种哀惋的情调。
后两句诗落笔“闺怨”。李白曾在同一题材的《子夜吴歌》中直接抒发“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怨恨。白居易则设身处地体验少妇的心情,通过缝衣中的细节刻画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秋霜欲下”这简直是女主人公发自内心深处的惊呼。就一年来说,“秋霜欲下”表明冬天即将来临,而她的丈夫至今还未回来,冬衣还没有寄出。就一夜而论,“秋霜欲下”表明时间已近黎明,而她仍在灯下缝衣,几乎熬了一个通宵,寒衣还未缝就,怎能不心急如焚。她凭什么知道“秋霜欲下”呢?诗人代她作了十分新奇的解释,说她“手先知”。“手”只有触觉而无知觉,哪里能“先知”呢?正当读者惊疑揣猜、期待说明的时候,作者补充了一个细节:“灯底裁缝剪刀冷”。“手”握剪刀,乍感冰冷,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秋霜欲下”的惊呼随之从内心深处迸发,而对丈夫征戍的关怀,对寒衣未寄的焦灼,以及对那导致丈夫久别未归的种种原因的怨愤,也就曲曲传出,动人心魄。
一、二两句所写,乃是前半夜缝衣的景况。北方深秋的夜晚,前半夜就有些“寒”,后半夜便有些“冷”。“寒”与“冷”都来自触觉。首句的“月”,当然诉诸视觉,说它“寒”,乃是因见月色惨白而引发“寒”的触觉,形成“通感”。三、四两句所写乃是后半夜的景况。由“剪刀冷”而知“秋霜欲下”,乃是由触觉到知觉的升华。人们的共同经验是:北方的深秋之夜,如果天气晴明,那么在黎明之前突然变“冷”就会下霜。女主人公先望“寒月”,可见这是个晴明的深秋之夜,及至手触剪刀,乍感冰冷,凭她的经验就可以“先知”“秋霜欲下”了。这种先有触觉,再结合经验跃进到知觉的过程十分短暂,因而触觉与知觉就像叠合为一。当然,在科学著作中说什么“手”能“先知”,那是不允许的。而在诗中,却不仅允许这样说,而且正由于诗人创造了“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这样新奇的诗句,才把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深广无限的怨情表现得曲尽神理。
上一篇:白居易《建昌江》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白居易《华州西》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