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人静慵多歇,不计程行困即眠。
上得篮舆未能去,春风敷水店门前。
《陌上桑》是一首腾播人口的乐府诗。诗中那个美丽坚贞而又聪明活泼的秦罗敷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传说罗敷出生在华阴县西的大敷谷,后因罗敷之名,故又改为罗敷谷。白居易是个多情的诗人,对于《陌上桑》这首乐府诗自然十分熟悉。他一生曾多次来往于东、西两都(长安、洛阳)之间。屡屡经过敷水,写有《过敷水》、《与裴华州同过敷水戏赠》、《罗敷水》等与罗敷有关的诗。这首《华州西》诗也是诗人过敷水时所作。题曰《华州西》,疑有误。因为敷水在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西。《清统志·同州府》:“敷水在华阴县西。……《县志》:‘敷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大敷谷,即罗敷谷,以别于小敷谷也。”据此,诗题应作《华阴西》或《华州东》为是。
这首诗当作于大和三年(829)三月末。朱金城先生《白居易集笺校》云:“作于大和三年(829),五十八岁,长安至洛阳途中,太子宾客分司。”但在《白居易年谱》中却说:“大和三年己酉(829),五十八岁。……三月五日,编《刘白唱和集》二卷成。月末,百日假满,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裴度等于兴化里第置酒送行。四月初,发长安,经陕州,至洛阳。”如按“四月初,发长安”,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为是年四月,即初夏。此与诗中“春风敷水店门前”显然不合。实际上,白居易是“三月末,发长安”,直到陕州与王司马相别时,才刚过春天(三月)。其《别陕州王司马》诗云:“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该诗朱金城先生《笺》云:“作于大和三年(829),五十八岁,长安至洛阳途中,太子宾客分司。城按:……诗云:‘风景阑珊初过春。’则居易路过陕州必在是年三月末、四月初。”这应该是对的。既如此,则与《白居易年谱》中“四月初,发长安”自相牴牾,可见“四月初,发长安”之说不妥。
首二句“每逢人静慵多歇,不计程行闲即眠”,写诗人当时赴任东都时的“慵”、“闲”心情,同时也说明了他的身体状况。白居易于是年三月末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是个闲职,故无须急于赶路,可以“不计程行”。又因为他于大和二年(828)十二月,乞百日病假,至大和三年三月末始满。假期虽满,但身体并不见得完全康复。再加上年已58岁,只觉得身体慵懒,所以他在路上要多次歇息。十分巧妙的是,这二句又反映出诗人不愿服老的精神。“每逢人静”四字总领首二句,言外之意是说“每逢”人多(即“不静”)时,他总要强打精神不“歇”不“眠”。寥寥十四个字,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于中可见其语言省简之法。
三句“上得篮舆未能去”,将笔一转,逗出一个疑问。这一句点出诗人所乘坐的是“篮舆”。在此之前,他多是骑马,以便沿途观览风景。然而,这一次他却以年老病后之身赴任东都,于是只好乘坐篮舆了。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上得篮舆未能去”呢?如果从上二句来会意,人们一定会以为他大概是没有“歇”足“眠”够了。事实却并非如此,作者自己回答道:是因为在“春风敷水店门前”。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在大和元年(827)春自洛阳赴长安经由敷水店时,曾受过敷水店女和村童们的一场嬉笑。其《过敷水》诗云:“垂鞭欲渡罗敷水,处分鸣驺且缓驱。秦氏双蛾久冥寞,苏台五马尚踟蹰。村童店女仰头笑,今日使君真是愚。”诗中写作者明明知道秦罗敷早已不在人世,但他却仍然在敷水店前久久徘徊,不愿离开。难怪“村童店女”们都在大声笑(“仰头笑”)他,说他这位使君“真是愚”。其实,这个“愚”字正表现出诗人对秦罗敷无限崇敬的一片痴情。而今时间又值春天,他又一次经过敷水店前,仍然不顾“村童店女”的嬉笑,在敷水店前徘徊良久,后来即使已经“上得篮舆”,但仍然不忍马上离去(“未能去”),这同样表现出他一如既往的“真是愚”的一片痴情。需要注意的是,他虽然也曾身为“使君”(太守),在大和元年(827)春过敷水店前任苏州刺史,即诗中所说“苏台五马”,也是“五马立踟蹰”,但他决不会像《陌上桑》中所写的那位太守那样,凭藉自己的权势地位去侮弄并企图霸占秦罗敷,而是出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及对秦罗敷的崇敬之心,想象诗中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一睹秦罗敷的美貌,并仰慕她的坚贞美德。他甚至想到,即使罗敷的“芳魂艳骨”已经难以寻觅,甚至连她的坟墓也没有遗存下来(《罗敷水》诗:“芳魂艳骨知何在?春草茫茫墓亦无。”),但他依然每次路过敷水时要“且踟蹰”,每次路过“桑间”时都要“留意”。他如痴如迷地想道:古代的罗敷虽然已经不在了,难道现代的罗敷就不会在这里出现吗?(《与裴华州同过敷水戏赠》诗:“使君五马且踟蹰,马上能听绝句无?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正是由于这样,他才在“春风敷水店门前”不顾“村童店女”的嬉笑,踟蹰良久,即使“上得篮舆”,也尚“未能去”。
诗贵情真。作者对秦罗敷的崇敬仰慕之情,已达到“愚”痴的程度,即使被“村童店女”所嬉笑,仍然一如既往。这种“愚”痴之情是一般人(包括“村童店女”)所不理解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昧?”(《红楼梦》第一回《题石头记》诗)然而这正是诗人的高人之处,也正是这首诗极为醇美的真谛所在。
上一篇:白居易《寒闺怨》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白居易《魏王堤》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