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初葬吴公台下(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唐平江南后,改葬雷塘(在今江都县北)。炀帝生前曾在江都大筑宫苑,定为行都,其后即在此为宇文化及所杀。因为陵墓静躺在过去与现在的衔接点上,具有把人吸附向过去的磁力,诗咏炀帝陵,即从生前写起,这是咏史怀古诗的思维定式。而作为历史证入的是红楼绿柳,作者便跟它们一起跨入过去。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炀帝生前在江都日日寻欢作乐,年复一年。进进出出,登桥乘船。红楼绿柳,相映成趣。两句用句中自相成对格,珠落玉盘,流走跌宕。仄声的“入”、“出”勾出了炀帝的游宴频繁,“日日”则画出了炀帝的纵欲无度。平声的“年年”恰宜表现时间的绵长和炀帝希望这美景以及这美景所浸润着的享乐生活延伸向无限的心理。虹桥画船,景致明媚,富有江南水国情调。更令人目眩神迷的是这桥、船还不是孤立的物象,它们组成了一个鲜活的画面:桥边每年都袅漾牵情惹思的丝丝垂柳,向人展示出巨大的诱惑。杨柳掩映着一座红色迷楼,这是画面的重心。楼里的构造曲折回环,变化莫测。炀帝曾叹赏就是真正的神仙也要迷路,自己便在里面大肆淫乐。殊不知从走进或萌生建造这么一座楼的念头那一刻起,他自己就已被美女、被享乐迷住了。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第二句中的“年年”已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这两句便顺水推舟,从过去的回忆中转入现在。景物依旧,炀帝终于如愿以偿,葬在这风景旖旎的地方了,可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赔进了平陈的功业。当年担任行军元帅,率大军伐灭陈朝,那是何等的英武、何等的气概。可是到了后来,竟然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身死国破,这又是何等的衰弱、何等的凄凉啊!平陈是炀帝一生中最亮的光点,而被杀则是他最阴暗的结局。将这一盛一衰、一明一暗放到一起,构成了强大的张力,引导人们去体悟这样一个道理:一时享乐,万古遗恨。这个道理看似浅显,浅显得不知让多少人重蹈覆辙。诗人并没有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具有副上下千年的眼光。“忍把”二字传达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智昏的复杂感情。用“忍”字(意为怎忍)而不用肯定语气词“竟”字,说明诗人在痛恨的同时,还有几分惋惜之情。并且,用这哀婉低沉的反问句式,也增强了诗歌的唱叹之致。这也给当时的统治者敲了警钟:如果像炀帝那样淫乐下去而不励精图治,那么他的未来就会和炀帝的下场划上等号。诗人正是在过去、现实、未来和炀帝墓及周围景色相交织的多维时空中来抒发他的历史感慨的。
罗隐很懂讽刺艺术。他的诗与那种把讽刺对象贬得一无是处的简单浅显的作品不同。他不是用放大镜来照看它的黑点,而是用透视镜分析它的光点和暗点,在痛恨它的同时为它失去原先的光点而惋惜不已,引起不尽的思索,因此显得深沉;他的诗与那种直吐其词、枯燥乏味的作品也不同,他不是用干瘪的说理来显示自己的识见,而是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事件,展现一幅又一幅画面,把抒情、议论、写景融为一体,因此显得厚实。讽刺入骨的罗隐诗歌由于有深沉的感情、丰满的情韵,遂成为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上一篇: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选八)》古诗赏析与原文
下一篇: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其一、四、五)》古诗赏析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