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张孝祥·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①,关塞莽然平②。征尘暗③,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④。追想当年事⑤,殆天数⑥,非人力; 洙泗上⑦,弦歌地⑧,亦膻腥⑨。隔水毡乡⑩,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11)。看名王宵猎(12),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13),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14),渺神京(15)。干羽方怀远(16),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17),纷驰骛(18),若为情(19)。闻道中原遗老(20),常南望、翠葆霓旌(21)。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22),有泪如倾。
【鉴赏】 此词大概作于孝宗隆兴元年 (1163)。其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对南宋屈辱求和、偷安江隅极为愤慨,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的名篇。
上阕写前线宋金对峙的严峻态势,着重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令人气沮。“长淮” 首二句,从望远生愁落笔,起势苍莽,笼罩全篇。伫立在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荒原空阔,野草丛茂。接着 “征尘暗” 三句,承上写景,勾勒出一幅荒凉肃杀的秋日画景。征途上弥漫着灰暗的尘土,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静寂悄然。接着 “黯销凝” 四句点出靖康之变: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以扭转。这里 “殆”、“非” 二字摇曳生姿。“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洙水、泗水,流经山东曲阜,指孔子的故乡,这里借指文化发达地区、中原一带。这几句的意思是: 中原之地,弦歌交响的礼乐之邦,如今成了金兵的天下。“膻腥” 二字写出被金兵践踏圣地之耻。“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隔河相望的是敌军的毡帐,在黄昏落日,牛羊往返之下,到处是敌军的前哨据点。“看名王宵猎”四句是说,看金兵的头领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这几句,作者从不同侧面,把骄纵猖狂的敌势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惊。
下阕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强烈地谴责了统治者偷安误国的罪行。头四句慷慨陈词,极写箭、剑成废物,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白白被虫蛀尘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一个 “空” 字,倾注了词人心中无比的愤慨。“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时光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一年将尽,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这里,“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接着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三句,借用典故影射朝廷,笔锋直指朝廷正在进行的和议: 朝廷正推行着所谓的 “怀柔政策”,暂且使边境的烽烟宁静,敌我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求和的使臣们纷纷地奔走敌我之间,实在让人羞愧难当。“闻道中原遗老” 三句转写沦陷区遗民的痛苦渴望,反衬朝廷弃民之罪。听说中原的老百姓,常常南望朝廷,盼望有一天皇帝会驾御归来。所见所闻,作者情不自禁,“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止不住倾洒前胸。以情收结,忠义奋发,悲壮淋漓。
全词感愤时事,即席赋词,慷慨悲壮,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也很高,系千古名篇。作者多用三言、四言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繁音促节,声情激壮; 其次,词语委婉含蓄,讽刺有力,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悲凉气氛。
上一篇:《韩元吉·六州歌头》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欧阳修·凉州令》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