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首
嘉树下成蹊(1),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2),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3)。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4)。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译诗】美好的树下踩出小径,东园长满鲜桃艳李。瑟瑟秋风吹下落叶,桃李的凋零从此开始。繁荣至盛必走向冷清,高堂大院会有杂树野草长起。扬鞭催马舍之而去,去到西山避乱隐居。只身一人尚且难于保全,更何况恋着妻子儿女。一旦严霜覆盖野草,岁暮之时一起完毕。
【解析】诗借时序的变换、草木的枯荣,比喻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险恶、变幻,抒发了作者“忧生嗟乱”的情怀,流露出尽早远避乱世的心情。阮籍生活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肆意杀戮重臣名士,消灭异已,一时间朝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这首诗,正是写于这个时代。诗的开头两句,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描画出桃李繁茂的盛景。接下去笔锋一转,指出“秋风吹飞藿”,那么桃李的“零落从此始”。正像动乱中的局势不安定一样,人的兴亡盛衰,也是瞬息万变的。诗人由此联想到人世兴衰的变幻,发出了“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的由衷慨叹。世事沧桑,乱世之中的险恶福祸,不是到处在隐隐欲发吗?于是,作者面对“乱世”,表明了自己远祸存身的急迫心情:“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决不与司马氏同流台污,对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愤懑、怨憎一泻无余。这是诗的主旨之所在。后面四句,诗人申诉了产生“远世”思想的依据:“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披野草,岁暮亦云已。”他以鲜明的语言、强烈的愤懑控诉了当时的当权者滥杀无辜,致使人人自危的惨痛情景。最后的二句,回应了开头的景物描写,也是对不及早避祸的残酷结局的暗示。
其二
杨朱泣歧路(5)墨子悲染丝(6)。揖让长离别(7),飘飖难与期(8)。岂徒燕婉情(9),存亡诚有之(10)。萧索人所悲(11),祸衅不可辞(12)。赵女媚中山(13),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中士(14),何用自保持?
【译诗】杨朱站在岔路上哭泣,墨子对染丝悲伤。禅让的事永远不会再有了,“周公救乱”也难有希望。哪里仅仅是婚姻之事,这里实在关系到国家存亡。萧条冷落是人所悲伤的,灾祸之端又不可避免、预防。用“赵女”去拢络(中山)代王,越是谦逊柔弱越易受欺上当。可怜啊世上的士子,用什么来保持自己的洁白、端庄?
【解析】这首诗是当时魏晋史的一个写照。他所抒发的郁愤,深沉而真切,是对那个时代的混乱政治的讥讽与感伤。诗的开篇,作者就引用了《淮南子·说林篇》中的两个故事:“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定下了全诗悲愤的基调。人在纷乱的政局中,该何去何从?越是清醒、刚正的人,越是悲愤不已。曹氏家族,不是在“禅让”的幌子下代汉称帝了吗?司马氏父子,不也以当代“周公”的身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重演“舜禹之事”吗?这时的社会,什么事不是为“权势”服务的,就连那最美好的“婚姻”问题,也紧紧和国家存亡之事联系在一起了:“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曹操为了牢固地控制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时曾把女儿许配给刘姓天子。已被汉帝立为皇后的曹氏,对曹丕的逼迫也是悲愤异常,但由于“谦柔愈见欺”,所以“祸衅”终究是“不可辞”的。后来,魏、晋之间又要重演这个历史的故剧。阮籍本是局外人,他不偏于一方,也不想从中渔利,然而,巨大的政治漩涡,硬是把他卷入了那污秽之地,在谄媚小人的权势逼迫下,他醉草了《为郑冲劝晋王笺》,劝说司马昭接受殊礼。这是他违心干的。所以在诗的结尾,沉痛地发出了内心的悲痛浩叹:“嗟嗟涂中士,何用自保持”?——生逢乱世,何以保此洁白之躯呢?全诗以极简洁的笔调,高度概括了魏晋时代混乱不堪的历史特征,抒发了自己的郁愤与切肤之痛,的确是大家手笔。
其三
炎光延万里(15),洪川荡湍濑(16)。弯弓挂扶桑(17),长剑倚天外(18)。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19)。视彼庄周子(20),荣枯何足赖(21)?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22)。岂若雄杰士(23),功名从此大(24)。
【译诗】日光普照万里,大河冲荡湍濑。弯弓挂上扶桑,长剑依于天外。泰山浑如磨石,黄河犹如腰带。看那豁达庄子,生死不足依赖。献身草莽蓬蒿,乌鸢作食当菜。怎比英难豪杰,声名传颂万代!
【解析】本诗鄙弃那种逍遥物外、无视荣枯的虚无思想,抒发了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诗的一开始,就是豪犷的巨笔,为我们画下了一幅阳光万里、大河奔腾的图景,为“雄杰士”任意驰骋拓出了广阔的天地。接着,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在广阔的背景下突现了自己理想中的“雄杰士”,使他威风凛凛地挺立在读者的眼前。这弯弓挂剑、任情驰骋的英豪,能使山河万物随心所欲地变化而为其所用,为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匡时济世。为了强调自己的思想,他又把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与老庄加以对比,大胆地指出其不可取。因此在结句中,诗人以明快的态度大声宣布:“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表明了自己赞赏那种扶世济民的英雄作为,他们将名垂千古,被人们深深记忆。本诗气魄宏大,景象开阔,豪放流畅,以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积极上进的思想。
上一篇:经典《咏史二首》诗词解析
下一篇:经典《咏柳》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