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此文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写给当时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韩琦的信,希望得到他的接见。“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在这篇书信中,作者着重表示了仰慕求见的热忱,并阐述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其本身的胸怀气量、素质修养、生活经历等,与文章的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在古代应是独到的见解。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求见信,意在求见,但却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的“养气”说。文章把写好文章而“养气”和谒见太尉交错在一起,说明养气是终生之志,拜见太尉也是终生之志,表明求见太尉的热忱和养气的重要。全文构思巧妙,措辞得体,运用了衬托与排比,感情充沛,议论风生,酣畅而有奇气。
文章开头就奇兀不凡,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俗套,而是首先自我介绍,提出作文与养气的密切关系。对于如何养气,作者列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一是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作者在第二段接着述说自己实践文学主张的经过,通过前后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开阔眼界、见多识广才能激发志向。至本段末作者由名山大川、秦汉古都一步一步到引出韩太尉,并说“辙也未之见焉”,在此作者是引而不发。直至第三段作者用三个排比句写出自己此次来京之己见,再用一个转折词“而”强调指出自己之未见,方才倾吐出欲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行文至此,读者但觉裹风挟电,声威袭人,而文章的“奇气”也尽在不言中了。最后,作者婉言请求“赐归待选”,并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的心迹。
文章脉络清晰,由远至近,由古到今,由为文到为政,层层铺垫,委婉曲折之中又直白通畅;全文文词畅达,汪洋淡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但文中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流露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这是不能效法的。
上一篇:三峡
下一篇:与朱元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