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临川时写下的散文,是他年轻时期散文的重要作品。文章标题用一个“伤”字,题眼活现,将全文内容贯串起来。“伤”是“哀伤、惋惜”之意,伤仲永即为仲永之事惋惜。文章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讲了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自幼天资聪明,五岁能做诗,后来由于没有受到教育和坚持自学,逐渐把原来的聪明也丧失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原来的聪明也保不住。天资聪明的人尚且如此,那些不具有这种先天条件的普通人,如果不肯学习和接受后天的教育,其结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全文先叙后议,叙事充分,议论精当。第一、二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前面的聪明、不学和“泯然众人”,正是后面议论的有力论据。后面的议论集中而强烈,如同画龙点睛,言简意赅地道破了“不使学”的教训,使前面摆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的意义,发人深省。文章不仅文理晓畅,层次分明,而且干净利落,精练生动。
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对比鲜明。文章前面部分渲染了仲永幼年如何天资过人,让人看到了一个神童的形象,这是“扬”;继而叙述仲永因父亲“利其然”、“不使学”,最终变为庸才,这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等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异常鲜明地突出了主题。本文的叙述部分还充满了感情色彩,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使人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劝人们立志于学的拳拳之心。
文章语言十分简练,仅以150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每一句都能以一当十,具有精当、简洁的表达作用。例如开头用“忽啼”、“即书”、“立就”、“可观”等词语,字少意丰,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便跃然纸上。
上一篇:人琴俱亡
下一篇: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