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谪仙。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李白认为施展抱负的良机到了,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驰马入京。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世称“李翰林”。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间,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12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他在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李白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他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其诗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抒发不满黑暗现实,希望为国立功之情。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广泛的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2。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3。描绘自然风景, 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4。投赠友人的作品表现了日常送别、相思之感,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怀才不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诗友的怀念。《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丰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他的诗写景则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激越起伏,变化多端。其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他的七言古诗的语言不仅明朗自然,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入选教材作品
1。《渡荆门送别》(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
2。《行路难》(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
上一篇:曾巩(北宋)
下一篇: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