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春秋时期,卫宣公替他的儿子伋娶齐女为妻,因听说齐女长得很漂亮,便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偷偷将齐女纳为己有;老百姓都很厌恶卫宣公这种乱伦的不道德行为,便作了这首民歌讽刺他。(据《毛诗序》)
作品以卫宣公筑的“新台”为题,假借齐女的口气叙事。一、二两章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说的齐女本来追求的是欢乐美好的婚姻,可是,那个象虾蟆样的老家伙却一点也不漂亮。首章中的“泚”,颜色鲜艳貌,形容台之新;次章中的“洒”,高峻貌,形容台之高。“弥弥”与“浼浼”,都是写黄河水势的盛大。“籧篨”,即虾蟆,也就是蟾蜍。“鲜”与“殄”,美好、漂亮;“不鲜”、“不殄”,就是不美好、不漂亮。如果说,一、二两章重在写齐女来到新台时的直感,那么,第三章便转入对齐女内在情感的刻划,写其内心的失望、烦恼和痛苦。“鸿”,一般指雁,也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野鸭、野鹅等水上禽类。闻一多先生认为特指虾蟆,可备一说。“离”,“罹”的通假字,受到羁绊的意思。“戚施”,与“籧篨”同义,也就是虾蟆。这一章的大意是:设下鱼网,本来是想捕鱼的,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嫁到卫国,本来是想有一个称心满意的美丈夫,谁知得到的却是一只虾蟆似的老家伙。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翻译如下:
新台啊是那么鲜艳,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浩荡。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一点也不漂亮。
新台啊是那么高峻,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渺茫。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是这般鬼模样。
张下鱼网为的是捕鱼,
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谁知却是这个癞虾蟆在身旁。
这首诗的喜剧谐趣,源于它毫不容情的尖锐讽刺。一、二两章通过齐女的直感,首先从形貌上对卫宣公进行挖苦和嘲讽。作品未从细部作描绘,仅以“籧篨”一个比喻,便无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卫宣公丑陋的形貌,使读者从接受心理上立即产生一种无比厌恶和鄙视的情感。而卫宣公丑陋的形貌,又与高峻鲜艳的新台构成绝妙的讽刺。如此丑陋的癞虾蟆似的老家伙,为了安置自己的新娘,竟筑起了如此漂亮的新台,这便令人感到可鄙而又可笑。第三章则进一步通过齐女的懊恼和苦闷,讽刺和鞭挞了卫宣公丑恶的灵魂。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向齐国求亲的,齐女自然也就以为会嫁给一个美少年作妻子。可是,初衷与结果竟完全颠倒过来——老子娶了儿媳,少女嫁给了老头。这种颠倒,一下子使贵族统治阶级张挂的“父父子子”的遮羞布倒挂下来,露出了他们不知羞耻、乱伦无行的丑恶灵魂;读者在骇然惊视之余,也就会发出鄙夷的声声耻笑。这就是由颠倒错乱所引出的喜剧效果。
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新台》,便在喜笑怒骂中揭露了他们淫秽的一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鄙视和轻蔑,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这是它几千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新嫁娘词·王建》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