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主父宦不达, 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这首诗通过主父偃等四人早年不得意的事实,感叹历朝贤才被埋没的不幸, 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愤激和怨恨之情。
此诗十六句,分为两段。前八句列举历朝贤才未遇时的困顿,后八句缘史而发议论。先说前八句。这八句,每两句列举一个史实,共列举四贤史实,说明自古以来英雄多遭困厄:一是西汉时纵横家主父偃由于未做官,而受到父母兄弟的轻蔑。据《史记·主父偃》记载,主父偃曾游学四十余年,也没有得到做官的机会,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兄弟也鄙弃他,以至穷困于燕赵;二是汉武帝时代的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遂改嫁而去;三是汉高祖的功臣陈平少时没有产业,以背靠着城墙的破房子蔽身;四是汉景帝与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游临邛,在富人卓王孙家喝酒,卓氏女卓文君见了,心悦而好之,夜间私奔相如。相如与她同归老家成都,家徒四壁,空无所有。诗人感叹西汉主父偃等四人“宦不达”的穷困坎坷,为的是进而说明自古以来被埋没的人才很多。诗人列举四人的史实,是咏史,更是伤今,是诗人借主父偃等四人“宦不达”之酒杯浇自己怀才不遇之块垒。
后八句是议论。每两句为一层次。“四贤”两句是说主父偃四人的业绩流传后世,光照史册, 岂不伟大?后来,主父偃是纵横家,朱买臣当了汉武帝的大臣,陈平官至丞相,司马相如担任武骑常侍、孝文园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四士的景仰和羡慕之情。“当其”两句再议四士未遇时的遭际:当他们处于穷困之时,却有饿死填沟壑的可能。“英雄”两句由四士的坎坷生涯推而广之说到古往今来的英雄都有其艰难的成长历程。诗人由历史上的个别现象演绎推理为普遍情况,大大地增强了咏史的内涵。迍邅,即处境困难。最后两句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奇才,只不过是被遗弃在草野中罢了。说的是古代奇才,其实道的是自己的心声,是自己怀才不遇、“宦不达”的由衷哀叹。
诗人是咏史,更是伤今,在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由于自己怀才不遇而被遗弃所表现出来的怨恨愤慨的情绪。这首诗题为“咏史”,因此用典就成了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用典,或称为用事,典故,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如此,用典方能情思隽永,耐人寻味。这首诗,开篇致慨,遥念四贤,两句一典,四典珠联。每典都同属贤才遭遇常常困顿这一中心内容,寓意相同,含蕴深厚,自然贴切。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典中所列史实,与诗人当时所感所怀所思的处境完全吻合,达到了用典与现实浑然一体。咏史与议论密切结合,是该诗的又一特点。诗,靠形象思维,而诗中的议论,靠的是逻辑推理。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事实说明,诗中的好的议论,不但不破坏诗情,相反还会增强艺术的完美。“咏史”一类的诗往往少不了议论。《咏史》的前八句是用典,后八句是议论,通过议论,深化了用典的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是以感情出之,而“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及“遗之在草泽”,则以形象出之。八句议论,感情议论与形象议论相结合,读来都不觉乏味,因为它不是径言直说的缘故。
上一篇:《咏史·左思》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咏蟹诗·《红楼梦》》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