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王安石
【原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1]。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2]。
归来却怪丹青手[3],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4]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5]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6],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2]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4]塞南:指汉王朝。
[5]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6]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作者】
见《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篇。
【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作品很多,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了。这是其中一首,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写昭君离别汉宫的场景。诗人不正面写昭君的美貌,而写她“无颜色”之时——因要离开汉宫而鬓脚低垂,徘徊顾影,即使如此还使得“君王不自持”,制造出想像的空间,反衬出王昭君的美。后面说昭君之美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神态和气质,这不是画匠能画得出的,所以毛延寿也是被枉杀了。表面上是为毛延寿翻案,其实还是说昭君超俗之美。后八句是第二部分,写昭君离开汉宫后的岁月。前四句写在异乡的孤单和对汉宫的牵念,这是同题材诗常见的内容,后四句借昭君家人的话又陡生新意:阿娇与君王近在咫尺,还是被抛弃,所以失意是不分距离远近的。最后一句更是超出了具体的情和事,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使本诗的含义更加深广。全诗语言凝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
王安石认为好诗要做到“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蔡宽夫诗话》引),正可作为本诗艺术特色的注解。首先,诗中说毛延寿被“枉杀”、昭君远嫁匈奴流落异域未必比阿娇终老汉宫更为不幸,都体现了王安石在传统旧说之外求变求新的精神。其次,一般认为,唐诗主情韵,宋诗主议论,《明妃曲》则情韵与议论并胜。对昭君姿态的渲染、“一去心知更不归”的哀伤、“着尽汉宫衣”的细节等,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可谓“情态毕现”。再者,当时北宋饱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之苦,此诗借昭君的命运升华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精警议论,暗含了王安石对时事和人生的思考,因此在当时引起很大回响,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等皆有应和之作。
上一篇:《明堂飨神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木兰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