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1]。
坐[2]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3]。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人千家散花竹[4]。
樵客[5]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6]。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7]。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8],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9]。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人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10],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
[2]坐:因为。
[3]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隩(yù):河岸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4]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5]樵(qiáo)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6]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物外:世外。
[7]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9]游衍:流连不去。
[10]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且与其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上;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述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去想象、去领悟、去意会。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接着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路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期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翁方纲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确为至论。
上一篇:《望洞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水调歌头·中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