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1],而无车马喧[2]。
问君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5],飞鸟相与[6]还。
此中有真意[7],欲辩已忘言[8]。
【注释】
[1]结庐:建造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喧:喧嚣声。
[3]尔:如此,这样。
[4]心远地自偏: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5]日夕:傍晚。
[6]日夕:傍晚。
[7]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8]忘言: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作者】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出身于落魄的官宦家庭,可他少年时学习却非常认真,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末年,是一个非常讲究出身的时代。庶族出身的陶渊明注定无法一展胸中的抱负,但是这种情况却激发了陶渊明的创作灵感。他隐居于田园之中,纵情于诗歌的世界,先后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陶渊明的作品虽然平淡自然,但无一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直接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也是对陶渊明最高的褒奖。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描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魏晋诗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处世的哲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则在告诉世人只要“心远”,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在采菊时无意中望见庐山,境与意会,情与景和,物我两忘。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山气”二句,具体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南山景色:在夕阳淡淡的余晖中,山色幽明相间,鸟儿结伴还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淡然的自然图景。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揭示人生“真意”,点题作结。诗人说,从这幅优美的自然图景中悟出了大自然的“真意”。但这“真意”的内涵是什么,他没有说,只留下“欲辨已忘言”一句,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在观照万物和体悟人生的过程中,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界。
上一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