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杂剧编·白朴·东墙记(第二折)
马文辅的父亲官拜三原县令,与松江府府尹董莹为至交,二人订有儿女婚约。马父不幸身亡,文辅收拾琴剑书箱前往松江,一来千里寻师游学,二来探问婚姻之事。不料董府尹也去世,他便投宿到山寿家花木堂安歇。花木堂与董宅仅一东墙之隔。阳春三月,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董府尹遗孀刘节贞,让丫环梅香陪女儿秀英去后花园海棠亭畔散心。马文辅攀上墙头正在寻春赏花。二人相见,彼此有情。无奈伤春,双双致病。马文辅月夜弹琴,董秀英深谙琴中之音。二人和诗,表白心曲。但因东墙阻隔,咫尺天涯,不得相会。马文辅便让山寿前去董宅讨花,实则试探秀英心意。梅香往返于马、董二人之间,传递书简,从中撮合。深夜海棠亭畔,马董幽会,耳鬓厮磨,云雨承欢。却被董母撞见,大发雷霆。此时,梅香上前说明二人自幼订有婚约,为了遮掩家丑,还不如成就了这桩婚事。董母无可奈何,只好答应。马、董成婚后,董母立即逼迫文辅上京应试。马文辅状元及第,授翰林学士,从京城返归,携带家眷走马赴任。
(生上,云) 小生马文辅,自从那日见了那小姐之后,朝则忘食,夜则废寝,其心荡然,如有所失。倘生不测,将平日所学,一旦废矣。今夜这等风清月朗,且操一曲琴,洗我心间之闷咱。(下)
(旦引梅香上科,梅云) 姐姐,这早晚不烧香做甚? (旦云): 你放下香桌者? (梅云) 已放下了。(旦行科,唱)
【正宫端正好】 上香阶,踏芳径,步苍苔月影当庭,过回廊一弄凄凉景,好教我添悲兴。
【滚绣球】垂杨宿鸟惊,绣鞋不待行,降明香问天求聘,志诚心祷告神灵。相思病渐成,看看瘦损形,受寂寞事关前定,盼佳期井底银瓶。似这等栖迟误了奴家命,强打精神拜斗星,何日安宁。
(梅云) 姐姐: 你听那里冰弦之声。(旦唱)
【倘秀才】 则道是半空中神仙胜境,却元来东墙下把丝桐慢整。你听他款抚冰弦音韵清,夜阑人静,情悲戚,话丁宁,怎不教人动情。
(旦听科) (生歌云) 明月娟娟兮夜永生凉,花影摇风兮宿鸟惊慌。有美佳人兮牵我情肠,徘徊不见兮只隔东墙。佳期无奈兮使我遑遑,相思致疴兮汤药无方。托琴清闷兮音韵悠扬,离家千里兮身在他乡。孤眠客邸兮更漏声长。(梅云) 姐姐,那生弹的好凄凉人也呵。(旦唱)
【滚绣球】 我向这东墙仔细听,凤求鸾,曲未成,怎不教想的人成病。今日个聪明的遇着聪明,这琴陶潜膝上横,蔡邕爨下生。断肠人这答儿孤另,一句句诉你飘零。几时得同衾共枕销金帐,满斗焚香说誓盟,愿足平生。
(生云) 东墙那边似有人言,莫不有人么? 我试挽着垂杨,隔墙而望咱。(生望科) (旦云) 梅香,恰才那生弹的是好伤感人也。我听了琴中之语,教我越添其愁,且将我心中之闷,共联一绝。(梅云) 姐姐你做。(旦云) 客馆闲门静,闺房寂寞春。月来花弄影,疑是有情人。(生听云) 吟咏妙哉! 我依韵和一首咱。书舍须臾恨,南园老尽春。东墙明月满,偏照意中人。(旦听云) 墙角边吟诗者,必是那弹琴的秀才,是好高才也。(唱)
【倘秀才】 在那东墙下,诗和了一声。我这里近亭轩把绣鞋立定,好教我兜上心来意不宁。愁攒眉角上,忽的动伤情,知他是怎生?
(梅云) 姐姐咱回去罢,夜深了。(同下) (生云) 呀! 小姐回去了。这相思索害也。我且回书房去。(下) (旦上,云) 自从昨日听了那生弹琴,不想我病症转加,身子好生不快,可怎了也?(梅云) 姐姐,为一女子,当守闺门之正,不要这等狂荡。(旦唱)
【呆骨朵】 我这里闷恹恹,锁不住疏狂性,怎禁的独自伤情。孤帏里翠减香消,花梢上蜂喧蝶併。少年人辜负了三春景,身体也无康盛。自思量怎奈何,渐染出风流病。
(生上,云) 我昨日晚间月下弹琴,不想小姐来听,隔墙吟诗,我也和了一首。我想来终不见个分晓,我今日使山寿去,只推问她讨花,看她有甚么话说。山寿你来。(山寿上,云) 师父叫我怎么? (生云) 隔壁董宅好花,你去讨一朵来。休教老夫人知道。(山寿云) 我只问小姐讨去。(生云) 然也。(下) (山寿上见旦科,旦云) 山寿来有何故? (山寿云) 俺师父使我来问姐姐讨花哩! (旦云) 你师父是谁? (山寿云) 俺师父姓马名彬字文辅。(旦云) 他多少年纪了? (山寿云) 俺师父二十五岁了。(旦云) 他要甚么花? (山寿云) 随姐姐与我甚么花。(旦云) 我与你一朵海棠花,你将去。(旦与花科) (山寿辞科,下) (旦唱)【脱布衫】 思量起俊俏书生,今日个显姓通名,海棠花权为信行,姻缘事该前定。
【小梁州】 谁想是旧日刘朗到武陵,听说罢怎不伤情。孤鸾寡凤几时成,人孤另,长叹两三声。
【么】 黄昏一盏孤灯映,困腾腾闷倚帏屏。鼓二更,人初静,更添愁兴,照不到天明。
(云) 我常记得俺父亲在日,曾与俺母亲说在朝之日,曾与三原县令马昂为交。次后将我许与他儿子马文辅为妻。我那时年幼,也不曾成得,后来音信不通,因此上不曾成合这亲事。我那日在后花园中,只见山寿家东墙上有一秀才,往这壁望着。我一见那生,发黑眉青,唇红齿白,教我放心不下。我前日在海棠亭下烧夜香,又遇着他弹琴,专诉失其佳配。昨日使山寿来问我讨花,我因问他,你师父是谁? 山寿说姓马名彬字文辅。我就想起俺父亲的言语,莫不就是这生。我两日前写下了一个简帖儿,今日着梅香送与他去。梅香,你送这简帖儿与那秀才去。(梅云) 将来,我送去。(旦与简科,梅云) 我送简帖儿去来。(同下) (生上云) 自从见了秀英小姐,着我神魂飘荡,茶饭懒尝。昨日着山寿讨花去,小姐与了一朵海棠花,不知主何意。似这等音信不通,如何是了? (梅云) 先生万福! (生云) 小娘子来有何事?(梅云) 你不知,听我说咱。(唱)
【上小楼】 只因你青春后生,俺小姐心肠不硬,想前夜月下鸣琴韵,和新诗福至心灵。音韵轻,声律清,精通理性,多管事暗中传两情相应。
(云) 俺姐姐与了这个简帖儿,教送与先生,不知是甚么言语。(生云) 将来我看。(生看科云) 小娘子,这一首诗,是谁写的? (梅云) 俺姐姐亲笔写的。你试念与我听。(生云) 潇洒月明中,潜身墙角东; 鸣琴离恨积,入夜绣帏空。梦绕三千界,云迷十二峰; 仙郎休负却,我意若春浓。好高才也! 既小姐有顾恋小生之心,我如今备办礼物,使媒人说去如何? (梅唱)
【幺】 你待教媒人偶成,老夫人天生劣性,不争你走透消息,泄漏风声,误了前程。俺姐姐念旧盟,想旧情,何须媒证,不用你半星儿绛罗为定。
(生云) 既蒙小姐垂念,小生也写一简,烦小娘子捎去。(梅云) 你写来。(生写科,云) 小娘子你道我多多上覆小姐来。(梅下) (生云) 小姐若见了这简帖儿,好事必成也。(下) (旦上,云) 梅香去了多时,怎生不见回来了。(梅上见旦科) (旦云) 如何? (梅云) 他有回简在此。(旦云) 将来我看。(梅香递简旦接看科,念云) 客馆枕凄凉,孤眠春夜长。瑶琴拨一弄,春色在东墙。勿问诗中意,相思病染床。情人在咫尺,何日赴高唐。是好才学也。(唱)
【满庭芳】 恰便似龙蛇弄影,才过子建,笔扫千兵,温柔软款多才性,忒煞聪明。据相貌容颜齐整,论文学海宇传名,堪人敬。都只为更长漏永,伤感泪盈盈。
(云) 似这等何计得成也? (唱)
【耍孩儿】似这等空房静悄人孤另,却又早香消金鼎,何时害彻相思病,卜金钱祷告神灵,生前禽演分明判,八卦详推莫顺情。四柱安排定,都来增下,祸福分明。
【四煞】 画檐铁马喧,纱窗梦不成。佳人才子何时娉,他是个离乡背井飘零客,我便是孤枕独眠董秀英,都薄幸。一个在东墙下烦恼,一个在锦帐里伤情。
【三煞】 叹鸳鸯绣被空,满怀愁为那生? 只因他新诗和的声相应,更把那瑶琴拨出艰难调,彩凤求凰指下鸣,都是相思令。听了他凄凉惨切,好教我寸步难行。
【二煞】 婚姻配偶迟,难挨更漏永,画蛾眉懒去临妆镜。老天不管人憔悴,一派黄河九偏清,贞烈性。也只是粉墙一堵,似隔着百座连城。
【尾煞】相思愁越添,凄凉恶梦境,便做道铁石般只恁心肠硬,都写入愁怀唤不省。(下)
井底银瓶: 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冰弦: 筝的美称。丝桐: 指琴。古多用桐木制作,练丝为弦。故称。慢整:缓缓地弹琴。凤求鸾: 凤鸟和鸾鸟,都是传说中友善融洽的美丽鸟类,传说凤鸾成双生活。这里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陶潜: 即陶渊明,晋代著名诗人。蔡邕: 字伯喈。东汉陈留人。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又工书画。爨 (cuan篡) 下: 用蔡邕焦尾琴的故事,谓灶下烧剩的良木。《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旧日刘郎: 据《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女,停半年返乡,子孙巳历七世。后两人重到天台。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世称去而复返的人为“前日刘郎”或“旧日刘郎”。武陵: 指世外仙境。三千界: 形容极高的天空。十二峰: 即巫山十二峰; 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凰、登龙、聚泉(《方舆胜览》)。高唐: 宋玉《高唐赋》,说楚怀王于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子建: 建安诗人曹植的字。铁马: 宫殿、庙宇及富家屋檐上悬挂的小金属片,受风摇动,发出响声。凤求凰: 古曲名。这里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汉司马相如作《琴歌》二章有:“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 (凰)”之句。
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出的一种强烈而浓厚的民族心态。白朴的杂剧《东墙记》正是我们古老民族这一心态具体而形象的反映。通过这本杂剧的戏剧冲突、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情感表达,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希冀——大团圆之梦。
《东墙记》的戏剧故事,展开在一个美好的季节和清幽的环境之中: 阳春三月,百花争妍; 后花园中,海棠亭畔……就在这“淑景良辰”之时,男女主人公粉墨登场,得以相遇,进而相识。从剧情交待上看,这 一切似乎皆属偶然,但是,偶然之中寓有很大的必然性。
宋元以来,理学盛行,礼教森严,男女之间“授受不亲”。至于少男少女们的婚配大事,必须遵循封建礼教,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只有这样,才合乎封建的道德规范和人伦之情。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俊男淑女们自然绝少交往和接触,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他们的婚姻自由。然而,一些时代的叛逆者却与这种命运的安排进行抗争,急切地也是侥幸地期待着与异性接触的机会,热烈地企盼婚姻自由,积极追求生活美满幸福。《东墙记》中的男女主人公马文辅、董秀英就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叛逆者的形象。
剧作者把他笔下两个心爱的人物安排在春意盎然清静幽雅的后花园内海棠亭畔。正是同这样一种美好的环境中,男女主人公炽烈的爱情在诗一般的氛围中得以展示。董秀英与丫环梅香一起在自家后花园散步。马文辅因见帘下落花故而起身隔墙寻春。两人目光不期相遇。于是,两颗同样充满激情的心开始猛烈地撞击,爱情之火熊熊燃起。董秀英自从那天见了文辅,“茶饭不思,厌厌瘦削”、“神不附体”,并且大胆地说,“几时得成秦晋,甚何年一处温存” (第一折 【那吒令】)。书生马文辅一瞻董小姐风采,“朝则忘食,夜则废寝,其心荡然,如有所失”。两人一见钟情,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间接以至直接地倾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作者通过“听琴”、“和诗”、“讨花”、“寄柬”、“佳期”等情节,一环扣一环,一波又一波,将两人的思想感情牢牢地拴在一起。在日益增多的秘密接触中,董、马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终于冲破了阻隔中间的“东墙”,欢会在海棠亭畔,私订终身。这是董、马两人从爱情到婚姻之途上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这一行动,无疑是对压抑和禁锢人性的封建礼教的严重背叛。可是,作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的董母 (刘夫人),绝对不会允许女儿有半点越轨行为。这位“治家严训”,“谨慎闺门”的老夫人,平时对女儿控制极严,整日把女儿关进闺房之中,“描鸾刺绣、针指女工”,并且“坐守行跟”、“昼夜追巡”,“但若是离了半个时辰,来相问”。一旦当她撞见女儿与马文辅的私情,火性如雷,开口大骂,“好贱人……你如今年方及笄,不遵母训,不修妇德,与这等不才丑生私约,兀的不辱没杀人也”。这时,丫环梅香上前说明二人自幼订有婚约。剧作者运用这一笔,不仅与楔子中交待有所照应,而且给马、董的非法恋爱婚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老夫人怕家丑外扬,只好同意婚事。不过,她向马文辅提出一个条件,立即上京赴试,“得中科第”。否则,将永无再见董秀英之理。这对马文辅及其马董爱情婚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在这之前,剧作者热情赞美和讴歌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了男女主人公自由婚姻的无比美好及其合理性。接下来,作者安排了“捷报”和“重圆”两个戏剧情节,使马文辅考中状元,授翰林学士,终与董秀英团聚。整个戏曲的主要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完成了人们期待和盼望的大团圆之梦。
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满足,而是体现着剧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元杂剧中的这种大团圆之梦,(虽然带有其艺术上的公式化和思想上的妥协性等缺点),是当时历史社会的真实写照,是人民群众长期被扭曲,被禁锢的思想感情在艺术作品中的大爆发。因为在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转而在幻想和理想中有所追求。剧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大团圆之梦。
《东墙记》中许多曲文写得非常优美,请看第三折中的一段:“澄澄夜气清,低低月转堦。枝枝花影横窗外,灯前试把香罗看,点点猩红映莹白。”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男女主人公欢会中喜悦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再如,第二折中马文辅吟唱的那几句,就很好地表述了他当时的处境和感情:“明月娟娟兮夜永生凉,花影摇风兮宿鸟惊慌。有美佳人兮牵我情肠,绯徊不见兮只隔东墙。佳期无奈兮使我遑遑,相思致疴兮汤药无方。托琴消闷兮音韵悠扬,离家千里兮身在他乡,孤眠客邸兮更漏声长。”这段文字,语言清峻爽朗,文采灿然,“如晓风残月”,自然贴切,极富韵味,“宜于浅斟低唱”。
上一篇:戏曲名著·杂剧编·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
下一篇:戏曲名著·杂剧编·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