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乾元年间,李白因受永王磷事件的牵连,被朝廷判决 “长流夜郎”。夜郎,远在偏僻的贵州一隅,要沿江而上,到四川再转而向南。流放途中,李白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沿途所吟诗作,就饱浸着这种沉甸甸的愁叹色彩。《上三峡》 即是一例。
三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山上有十二峰,悬崖绝壁,隐天蔽日。两岸夹水,江面极窄,湍急的水流冲撞着突立水中的巨石,航运极为困难。这样的旅程,在身心两方面,对流放他乡的老诗人,无疑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他望:“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那江两岸高高耸立的峭壁山峰,直插高空,紧紧地钳夹住高远的青天,而眼前的巴水 (巴水,是流经三峡附近的长江的别名。)就象它的名称“巴”字字形那样地弯来弯去,迂回屈曲地湍流着。他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巴水再长,总还可以走到你的尽头,可那高渺无垠的青天啊,永远也无法寻到你的尽头。他愁:“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船在巴水中溯水而行已经三天,三天来,诗人已看过三次日晖中的黄牛岩了,三朝三暮仍见黄牛,船行何太迟啊。诗中 “黄牛”即指黄牛峡,山峡绝壁的顶上有一块大石,形状就象一个人背着刀牵着一条黄牛。这里是三峡地带中,弯道最多的地方,所以一连多天船在前行,却总还能看到同一个黄牛岩。最后,诗人自伤:“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在这行行复行行的艰难旅途中,在极度的苦闷压抑下,诗人两鬓的黑发不知不觉变成了银丝。在这一望一叹一愁一伤的短短八句诗中,诗人的内在心象便跃然而见: 诗人离乡背井的流放之旅,恰如行行何太迟的江船,载不动许多愁。诗人横遭打击的九曲哀肠,恰如迂折屈曲的巴江之水,无由释然。那万里流程,踯躅着诗人沉重的脚步,那千里山峦,投影下诗人孤独的背影。一腔报国灭胡热忱,反落叛军之名,巴水可尽,但这满腔愁愤何由诉于青天!那银丝的双鬓,记录的是诗人哀酸的心思!然而巫山巴水无情,不能理解诗人的愁绪,他只能把愁苦深藏心底,向流放地黯然地继续进发。
李白早在三十多年前曾游过三峡,当时他风华正茂,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故而笔下的情景是“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渌水,三月下瞿塘。”(《宿巫山下》)而再过三峡时的李白是怀着一腔愤懑和忧愁,心哀故景愁,即曾经觉得那么壮美的三峡风光在他的眼里大大减色,有的只是舟行太迟,令人难熬的愁叹了。
就在李白到达三峡沿岸的奉节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得以无罪之身重返家园,《早发白帝城》 一诗,就表达了诗人遇赦的快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舟行的轻快,表明了心情的欢快,而这恰与 《上三峡》 三朝三暮行太迟的沉缓形成强烈的对比。欣赏他早发白帝的欢快,会有助于理解他上三峡两鬓成丝的沉重压抑。
《上三峡》 诗五言八句,从平仄的配合和语句的结构上看,这是一首追求民谣风格的五言古诗而不是五言律诗。诗中李白有意识地化用了古代谣谚“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巧妙而贴切。全诗语言非常朴素,不事藻丽雕琢,胸中涌出而直达心意,体现了诗人自己 “天然去雕饰” 的主张。
上一篇: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原文阅读|赏析
下一篇:李白《上之回》原文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