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自己的故乡。
大诗人李白尽管豪放飘逸,一生纵横南北,啸傲江湖,但仍不免时时眷恋故乡,不断产生袅袅乡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奔亡道中》)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漫游于东都洛阳。在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繁华的都市结束了一天的喧闹,万家灯火逐渐稀落,夜幕低垂,静谧幽邃。诗人李白这时正倚窗独立,凝望着娟娟明月和从明月旁悠悠飘过的白云。忽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它打破了夜的宁静,带着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诗人听得出,这笛子吹奏的正是汉乐府古曲 《折杨柳》,抒发的是离别行旅之苦。静夜中,离乡远游之人听此饱含离愁别绪之曲,又该是何等滋味?此时此地,谁人不起故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通篇围绕着一个“闻” 字来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来的,袅袅悠悠,婉转舒缓,吹者只管自吹,并不准备让人知道听者只管自听,或充耳不闻,或深深为之打动。这就是 “暗” 字的韵味,它活化了音乐的意境和乐感,写出了笛声的形象。这笛声是自浩渺的夜空中飞来,人们是无法用视觉来探明它的来处的,只能用听觉去捕捉它的声音。
笛声虽是“暗飞”,但它却借着春风散满了整个洛城。这虽是夸张之语,但却夸而不饰,生动地描绘出了笛声在春夜中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悠不绝的意境。从客观氛围上来说,笛声本来是高亢嘹亮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更借助春风,说它飞满洛城也是可信的;从主观上说,笛声由“飞”而“散”,由 “散”而 “满”,说明闻笛者有一个对笛声的感受、融合发展的过程。当诗人整个心境都进入到笛音里的时候,笛声便占据了诗人的心灵;而当笛音占据了诗人心灵的时候,诗人也就觉得整个洛阳城都散满了笛声。这一句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闻笛的听觉形象诉诸于视觉形象,笛声不仅能闻、能飞,而且还能散、能满,使音乐形象和意境更生动感人。
客居他乡而闻春夜笛声,乍听起来,似乎转移了一下愁绪,但一细听,才知道这是一支 《折杨柳》。《折杨柳》 属汉乐府横吹曲,内容多系离愁别绪。《宋书·五行志》 说:
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此曲听起来幽怨凄清,悲苦愁绝,“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刘长卿 《听笛歌》) “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 (张乔 《笛诗》)看来这 《折杨柳》 曲词令人伤愁,且多用笛子演奏。另外,“折柳” 又是古代春天送别亲友的一种习俗,柳谐音留,临别折柳相赠,含有留念的意思。因此,“折柳”二字既是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而是将季节、时间、乐曲内容和送别的场景都揉和到一起,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效果。试想,春天的夜晚,独自倚窗望月的游人听到 《折杨柳》 的笛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它必然会勾起往日那折柳相送的离别之景,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春潮一般涌上心头。俞陛云先生在 《诗境浅说续编》 中曾对此情境体会道:
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 《闻笛》 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山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俞氏的体会自然妥贴,想来处于春夜良宵,独在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更唤起了离家时执手相别、折柳相送等一系列具体的回忆,这怎能不牵动一副思乡的柔肠!这情思,岂止我一个人呢?“何人不起故园情”,不论哪一个身居异乡的人此刻都在怀念自己可爱的故乡吧?这句诗好象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恰恰是诗人自己。结尾这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式的诗句,看上去是那样肯定,但又表现得那样漫不经心和毫不着力。这正象明代敖英所说的那样:“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唐诗绝句类选》)。
描写音乐是唐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诸多的成功的音乐诗中,唐代诗人们的成功经验有的是对演奏者的巧妙刻划;有的是对演奏技巧的高度赞美;有的是对音乐效果的着意渲染。而李白这首诗则是全力抒写闻笛的感受。在唐代,描写笛声的成功之作并不少。如高适的 《塞上听吹笛》: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杜甫的 《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这两首诗同李白的 《春夜洛城闻笛》 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同是写笛声,同具悠远清扬之妙境;不同的是,高诗在清远之中有开朗壮阔之势;杜诗于清远之中具细密沉郁之思;而李诗则于清远之中蕴潇洒磊落之气。李白还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其风格同这首诗相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诗人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闻笛所作,抒发了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两首闻笛诗,同为思乡曲,一个是 《折杨柳》,一个是 《梅花落》,所牵动的则是诗人对故乡、对国家的思恋。因此,它的意义也不限于描写音乐,而是抒发了一种多少年来我们伟大民族所尊尚和积淀的淳厚而又崇高的感情。
清人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集》 卷二十)。《春夜洛城闻笛》正是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在丰富的音乐意境中,将诗人的感受一波一浪、一层一折地展现出来,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它是那样细腻,柔情似水;又是那样强烈,无人不及。虽是平平道来,却又感人至深,尤其是结句的推想之词,一唱三叹,确实具有 “语近情遥” 的美学效果。看来,这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不尽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的雄浑奇旷之作。在大江大河的巨澜轰鸣之外,也不时给人以舒缓和谐的潺潺流水的幽眇之音。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上一篇: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原文阅读|赏析
下一篇: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原文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