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秋,奉诏入京。他本以为这次应诏,可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政治理想,因此,当他在南陵与妻儿告别时,曾充满豪情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此时的李白对未来满怀无限希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正如白居易的诗句所描述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对这位安乐天子的腐朽生活的生动写照。因此当李白被召进京,并封为翰林待诏时,开始他还引以为荣,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充当了个“倡优所畜”的角色。又加之他那持才傲物,不肯屈己下人的性格,终于使他遭到权贵的谗谤,处于步履艰难的境地。“起来为苍生”,“谈笑安黎元”的抱负,此时已难实现。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现实与诗人酷爱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使他陷于无限矛盾和痛苦之中。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又使他感到窒息,于是他采取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解脱。一方面,他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的苦闷;另方面,在他那对山水大自然的描写之中,不但表现出祖国河山的壮丽,更通过对高山流水的歌咏,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反抗精神。《登太白峰》一诗,正表现出他的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南,南连武功山,极高。山顶终年积雪,谚语中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的说法。诗人从山的西侧攀登太白山,直至夕阳西下,日暮黄昏,才爬上了太白山的顶峰。这两句诗一面写出了太白山山势的高峻,同时也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决心要攀登到山顶的意志。一个“穷” 字,突出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决心。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当诗人经过艰苦的攀登,达到山的顶巅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壮丽景象。大自然的雄伟、瑰丽,激起了诗人的万千思绪,他的全幅精神和大自然之间,似乎处在一种高度和谐、融洽的境界。诗人忘记了尘世带给他的烦恼和困扰,他和大自然开始悄悄地对话。太白星深情地告诉他,愿意为他敞开通向上天的大门。诗人以拟人化的描写手法,使无情的星辰,表现出富有生命的感情色彩。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得到完美的表现。作为大自然的天,对于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李白在他的诗中经常写到这高高的苍天,他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 (《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庐山谣》)等。但是此时当他攀上了太白山的顶峰时,诗人的心和天之间的距离已是大大地贴近了。这里诗人虽没有直接去描写太白山之高峻,可是因为他用浪漫的手法想象和太白星的对话,已使我们感到太白峰之高峻确是“连峰去天不盈尺”了。太白峰之巍峨、雄伟的形象,已生动地矗立在读者的心目之中了。
当诗人在日暮黄昏中,登上太白峰顶巅,明亮的太白星似乎已悬挂在他的眼前。此时那通向天界的大门好象也为他敞开,在想象中,诗人乘着轻轻的和风,自由自在地穿过浮云,飘拂升天,遨游在太空中。“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写出了诗人超世、拔俗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一个酷爱自由,超越现实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诗人向往、追求着自由,凌云于太空,在奋飞中超越群山,层峦叠嶂也挡不住他前进,一个光明、理想的世界已经出现了,他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以上四句,不但构思奇特,意境深邃,而且突出了李白性格中的傲岸不羁,不为权势、利禄所束缚的特点,诗人的个性在此得到充分的表现。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诗人在幻想中乘着轻风,飞离高山遨游太空,奔向明月,但当他一旦真正离别武功山飞向远方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却禁不住产生了一种留恋尘世、依依不舍的感情。在他的思想中,一面要建功立业,大济苍生;另一面却要飘然退隐,做超凡的神仙。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从一句“何时复更还” 中反映出来,从而赋予这首诗以无限含蓄、蕴藉的特色,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作为一个深受市民影响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白与上层封建地主阶级既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他们,不如此在政治上就没有出路。诗人所憎恶的、蔑视的,恰恰是他必须依靠的,因而不能与之一刀两断。李白既要入世,就不可避免的要陷入这一矛盾之中。他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着,始终没有摆脱出来。这就是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登太白峰》 一诗,在一定程度上,正反映了李白的这种思想矛盾。
上一篇:李白《留别广陵诸公》原文阅读|赏析
下一篇: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原文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