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这首诗写美人晓妆之状。
“西施”二句写美人春睡未醒。“西施”指代美人。“绡帐”,丝织的床帐。虽说春意阑珊,但晓晨绡帐犹寒。第二句描写美人睡态。发沐香膏,故曰“香鬟”。“堕髻”为一种发式。《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贤注引 《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其发式大致是似堕非堕之状。“沉檀”指美人所用枕头。“半沉檀”是写美人长发半堆于枕间之状。
“辘轳”二句写美人梦醒。“辘轳”是井上汲水木,咿哑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芙蓉”指美人。唐明皇曾喻杨贵妃醉状说:“直是海棠睡未足耳。”“惊起”一句写如玉之鸣的辘轳声,惊醒了沉睡中的美人。
以上四句是铺叙,下面始写美人梳头。“双鸾”一句写开镜。“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象秋水一样明净。美人解开了发鬟,长发委地,所以立于象床上照镜梳头。接下“一编”数句细写美人梳头过程。“香丝”,指发丝。古代诗人常以浓云、绿云喻女子秀发,“云撒地”即美人长发委地。“玉钗落处无声腻”句写美人秀发之浓。“玉钗”或作“玉梳”。有人解“落处无声”谓“钗坠无声”,恐不确切。王琦说:“落处谓梳头,凡梳头原无声,无声是衬帖字,下着一腻字,方见其发之美。”其说较为中肯。美人秀发丰腻,玉钗落处,自然是无声无息。“纤手”二句接上,写梳理完后的盘髻。“老鸦色”,言发色之黑。南朝乐府 《西洲曲》:“双鬓鸦雏色。”“纤手”一句显从 《西洲曲》 变化而来。“翠滑”句写美人发浓,以至宝钗时或不能扣住发髻。以上“双鸾”六句,详细描述美人梳头过程。”
“春风”句描绘美人娇慵之态。春风烂漫,暖意薰人,美人精心梳妆完后,己是懒漫不可收拾了。“无气力”三字,刻画出了美人的娇懒神态。温庭筠《菩萨蛮》写美人晨妆云:“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李贺此诗中的“春风”句,可与温庭筠词对照来读。
“妆成”二句写美人梳头完后走路的姿态。鬌是式样美好的发髻。“欹”,倾斜之意。“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美人的发髻,似堕非堕,似斜非斜,别有一番风情。下句中的 “云裙”指美人衣衫飘逸如云。“踏雁沙”三字则形容美人步履缓慢轻盈,如雁足踏沙。此时,梳妆已毕的美人,开始缓步走向春光明媚的庭园。
最后二句,通过美人自折樱桃花的动作描写,刻画美人的内在情思,成为这首诗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背人不语”四字可见这位美人性格内向。她有一腔幽怨,但不肯公诸世人。她只是将全身心投向春光、投向自然。白雪般盛开的樱桃花,触发起美人自怜的情感。樱桃花洁白,一尘不染,多象美人的素净高雅。可叹春色易逝,花落有日,美人折花、怜花,不也就是自怜吗?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美人梳头歌》说:“写幽闺春怨也,结尾、樱桃花三字才点睛。花至樱桃,好春己尽矣;深闺寂寂,亦复何聊!”这段话,基本上指明了此诗写幽闺春怨的主题。结尾一句确实是点睛之笔,不过,这一幽闺春怨的旨意无一字明白道及,它是隐然见之于言外的。美人闲寂无聊的情思,仅仅是通过自折樱桃花的优雅动作传达出来。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由此联想到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宫女的幽怨也仅从“望秋月”中见出。在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含而不露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思这点上,李贺与李白是相通的。
李贺诗语言总的特色是奇险、秾艳。《美人梳头歌》属秾艳一类。整首诗色泽娇艳,与南朝乐府民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首诗的题材是平凡的,色泽是鲜艳的。其中层出不穷的比喻,如以鸣玉喻辘轳声,芙蓉喻美人,“秋水光喻明镜,“云撒地”喻长发委地,“老鸦色”喻黑发,“踏雁沙”喻缓步,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上一篇:《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赏析
下一篇:《老夫采玉歌》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