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 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 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 浩如海波翻。
当其手下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 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 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 相排竟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 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 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 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下两丛竹, 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 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 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 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双林〕指天竺拘尸那城婆罗双树。传说释迦牟尼涅槃于此。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24岁的诗人始登仕途,以京官身份签判凤翔,览古兴怀,作《凤翔八观》。这首古体诗是组诗之三。
苏东坡在诗中多层次地对吴道子、王维二人的绘画艺术作了比较与品评,表达了诗人“神为形之实”、“形为神之宾”的那种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诗人的这种象外意境是指形象之外的境界,即神韵。表现在艺术上,应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方面,要求创作不可凑泊,应无迹可求。“迹”不仅仅指人工雕刻之痕,而且指“镜中形迹”;另一面,要使作者、观者意象相融,如天马行空,方能自然悠远。
诗人观赏吴画,作了“妙绝”的评点,因其画场面雄伟,人物造型维妙维肖,极尽写实之善。
描写王画十句乃全诗之心。作者看到并深深体会到王画以空静为帅的神髓。“佩芷袭芳荪”化用屈原《离骚》的“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句。比喻王维气质和诗风的清丽芳美。开元寺东塔王维佛画中,作者主要截取了“门下两丛竹”的画面。“鹤骨”、“霜根”、“雪节”廖廖数语,勾勒成章,淡泊宁静之意油然而生。“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个“乱”字,使满画皆动,好似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这种画中生动,画外情趣,又唤起诗人翩翩联想。由表达里,由空白处至空灵,是诗人大加推奖之因。
“一一皆可寻其源”道出王画空灵致远,暗示了王维已经突破了形似阶段,而掌握了形象所体现的精神,象一只仙鸟冲破了限制它的樊笼。
诗人眼中的吴、王之画虽“皆神俊”,但又有所扬抑。这是因为吴画纵尽其形,而终不过“犹以画工论”;而王画却能“得之于象外”,令观者无所不足,肃然起敬。坡公隐含佛家思想的这种美学观点,已为后代许多艺术家所心悦。
上一篇:《沁园春·宋·陈人杰》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画竹·清·郑燮》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