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 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 暂教泾渭各清浑。
《论诗三十首》是金代诗人元好问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和流派,表明了他的诗学观点。这是第一首,也是组诗的序言和纲领。它开宗明义,扼要地说明他论诗的宗旨和标准。
这组绝句首先标举诗歌的风雅传统,把它称为“正体”,也就是他论诗的标准。“正体”一词是与“伪体”相对的,来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把风雅传统作为“正体”。“汉谣”指汉乐府民歌,“魏代”指建安文学,“纷纭”指纷然淆乱。前两句说:汉乐府和建安诗篇早已篇简杂乱,风雅传统再没有人仔细研究探讨,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谁是诗中疏凿手”,疏凿的本意,指治水时疏通开凿河道,这里借指对诗歌发展追本溯源,区别正体和伪体。问“谁是疏凿手”,分明是自任疏凿手,正本清源,而“暂教泾渭各清浑”,也就是要区别正伪,使泾渭分明,从而发扬正确的传统。这就是这一组诗的宗旨和目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自注〕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这首绝句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元好问推崇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是说语言完全出于自然;豪华落尽,指绝无华丽的辞藻雕饰。元好问抓住了陶诗风格的特点是自然平淡。他认为,陶诗语言不加丝毫雕饰,随手拈来,毫不费力,表达了真实淳朴的思想,创造了万古常新的优美的意境。质朴无华,天然浑成是陶诗的艺术特色,也是元好问的美学理想。
陶渊明曾经受到老庄“回返自然,回返古代”思想的影响,常常在诗文中表达这种逃避现实的隐逸情绪,自称是“羲皇上人”或“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所谓羲皇(伏羲氏),或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渺茫的上古时代的人物,做那个时代的民人,也是老庄和陶渊明在心目中所幻想的一个无纷争、无忧虑社会的“自由人”。这种思想的产生,正是由于对充满压迫、剥削、动乱的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仍表现出他们与现实的联系,并未真正地超脱于现实之外。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正是这个意思。虽然看起来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元好问为这首绝句自注说:“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他认为柳宗元和谢灵运相近,指他们都以刻画山水来寄托情怀;陶渊明和白居易并论,意义就更明显了,是说陶渊明实际上是和白居易一样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横诗笔见高情, 何物能浇块磊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 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首绝句评论魏晋之际的大诗人阮籍。阮籍生活在司马氏集团的血腥统治下,当时的名士很少能保全生命,他于是逃避现实,纵酒谈玄,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本传说他“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阮籍反名教,批礼法,放浪形骸,装疯卖傻,而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却以曲折隐晦的笔法,抒写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个人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元好问从阮籍的作品看到了他的内心,肯定他“纵横诗笔见高情”,从那笔力纵横的诗篇,表达了感慨深沉、兴寄高远的情怀;“何物能浇块磊平”,通过阮籍的“佯狂”以及隐晦曲折地透露的对黑暗统治的讥讽和批判,看到他胸中不平的“块磊”。“老阮不狂谁会得?”这是个问句:谁能理解老阮不狂呢?接着元好问借用黄庭坚的诗句作了回答:“出门一笑大江横”,你看他出门大笑,一付狂放之态,可是他的胸中象那横着的大江,愤世嫉俗之情如江涛一样翻腾不平。元好问对阮籍给予了正确的、较高的评价,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阮籍的评论,也是这样的观点。
沈宋横驰翰墨场, 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 合著黄金铸子昂。
这首绝句评论初唐三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他们代表着初唐诗歌发展的两个阶段。
前两句是评论沈佺期、宋之问的。初唐沿袭六朝绮靡纤弱的文风,盛行所谓齐梁体,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内容不外吟风弄月。沈、宋二人在诗的题材上开始有所突破,在艺术形式上则确立了七绝、七律的体制,他们驰名一时,对唐诗的全面繁荣有其贡献,所以第一句说他们“横驰翰墨场”,肯定他们以积极影响而驰名文坛;第二句又指出他们的不足:“风流初不废齐梁”,即他们还没有摆脱齐梁体浮艳雕琢的文风。
后两句是评论陈子昂的。陈子昂是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他高举诗歌革新的旗帜,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寄兴,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一扫六朝颓波,确立了唐诗的发展方向。元好问充分肯定陈子昂的历史作用,所以说“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他把陈子昂革除齐梁余风比作范蠡在“平吴”事业上的历史功绩,同样是换了新天地,开拓了新时代。范蠡平吴后辞官归隐,越王命金匠铸范蠡之像加以礼拜。元好问认为如果按照平吴的例子,应当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
眼处心生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 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绝句是针对自宋代以来流行的模拟和剽窃的文风而发的。有些人不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从中获得创作的素材,而脱离现实,或模拟、剽窃,或向壁虚构。直到金代,这种风气仍然普遍。
元好问提出“眼处心生句自神”的论点,认为只有亲身接触现实生活,激发出内心的思想感情,自然就能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暗中摸索”,向壁虚构,那就总不能写得真切感人。“眼处心生”的论点,实际上包含着哲学上的唯物论反映论的问题,也包含着艺术上的创作源泉问题。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里凭空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后两句里,作者慨叹许多人在描摹秦川的景致,可是有几个人曾亲到长安去体验、去观察呢?只有见得真,方道得出,没有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就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上一篇:《论诗·清·赵翼》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论诗八首(选二)·清·宋湘》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