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学生和玉佛①》原文与赏析
寂寞空城在②,
仓皇古董迁③,
头儿夸大口④,
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
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⑤,
不值一文钱。
【注释】
①本诗作于1933年1月30日,见《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 “三十日,‘堕落文人’ 周动轩先生见之,有诗叹曰: ‘寂寞空城在……’”。没有诗题,即用文题为诗题。此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2月16日上海《论语》半月刊11期,署名 “动轩”。
②空城:指北平,讽刺国民党的大官都已逃走,只剩下一座空城。鲁迅在次日所写的《崇实》一文中,也收入了《吊大学生》诗,中有“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之句,其意相同。
③仓皇:慌慌张张。古董迁:见《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一文: “一月二十八日 《申报》号外载二十七日北平专电曰: ‘故宫古物即起运,北宁平汉两路已奉令备车,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在国民党政府及其要人看来,北平就只有古董才是有价值的,根本不把人民生活安危放在眼中,所以忙着搬运古董。其实,早在1933年1月3日,日寇已攻陷山海关。26日,又进一步进攻热河。但国民党政府还是不想抗战,准备运走古物以后放弃北平。这不能不激起全国上下的反对,人们纷纷痛斥此举是 “不从事抵抗之表现”。
④头儿夸大口:指蒋介石关于抗日的一番吹牛话。九一八后的10月10日,全国各地爱国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在中央军校接见请愿学生代表,夸口说:“现在政府正在积极准备抵抗日本,如果三年以后,失地不能恢复,当杀我蒋中正的头以谢天下。”当时教育部也亦步亦趋,称学生请愿行动是“妄自惊扰”,败坏校规,还指责校方对学生管教不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
⑤玉佛:指白玉佛。北京北海公园南门旁的环形城墙,称为“团城”。金时始建殿宇,元后屡有增修,白玉佛用整块洁白的玉石雕刻而成,高约五尺,置于团城(北海旁) 承先殿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向被视为 “国宝”。
【析】 《学生和玉佛》这首诗,通过国难当头时北京的玉佛和学生两者截然不同的遭遇,充分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畏敌逃跑的反动本质。
诗的首句是写实,先以“空城”和“古董”起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面前,守城的军队撤走了,达官贵人和政府机构人员都急急忙忙地逃跑了。繁闹的北平城成了“寂寞”的“空城”,但在国民党当权派看来,老百姓和大学生的生命是不值钱的,所以,他们全力以赴地“仓皇”地迁走“古董”。原来,“古董”可以随身携带,又可随时出售换钱。这些要人们不顾人民死活,一心攫取财宝的丑恶灵魂可见。诗的颔联,写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当政者(“头儿”) 不思抗日,忙于“安内”,在公众面前却又死要面子,“夸大口”吹嘘自己决心“积极”抗战,气壮如牛;实际上自己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只让学生和老百姓留在空城受苦,还不准他们离开,当“国民中坚分子”。诗的颈联,用反问句有力地批驳了国民党要人的无耻谰言。“惊扰讵云妄”一句,肯定了大学生们的“惊扰”不但自然,而且无可厚非,他们离校停课“奔逃”不过是自我珍惜不愿作日寇铁蹄下的顺民,难道一齐留在空城里坐以待毙,等待敌寇来屠戮么?末联用叹句“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把诗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令人慨叹的是在反动统治心目中,玉佛才是无价之宝,而人民群众却连一分钱也不值啊!
这首诗,虽用文言写成,却平白如话,浅显易懂。全诗句式多变,情感自然真切。它选取了现实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实,运用讽刺诗的体式,加以讽刺与抨击。文中 “空城在”“古董迁”,都是刚发生的事实,“夸大口”、“靠中坚”都出自国民党政府要人之口,人们非常熟悉,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讽刺意味。颈联及末联,集中体现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同情与支持学生“奔逃”,愤怒斥责国民党政府只顾自己搜刮,不顾人民死活的反动本质。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里,称赞屈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一首诗,正是以小见大,类迩义远的典范,富有形象性尖锐性与深刻性,与鲁迅的杂文一样,同样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量。
上一篇:鲁迅杂文《娘儿们也不行》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鲁迅诗歌《宝塔诗》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