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嘲李鸿章》原文与赏析
淮军练就扫红巾,百战贤劳算荩臣。可惜诛锄非异种,犹留惭德笑后人。
这是嘲讽李鸿章对外国人谈话时以“剿灭”太平军为荣而不以为耻的打油诗。
此诗载自李梦花 《碣阳诗话》。关于此诗本事,《诗话》称: “昔李公使德,与德相俾斯麦闲谈,盛道平灭长毛大功,俾斯麦曰: ‘吾欧人以战胜异族为荣,残杀同胞为耻。’ 公默然。后人为之诗云云。”
李鸿章主张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即对外一意主和。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与科学技术,他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办 “洋务”,创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海军,主持对外交涉中一贯妥协投降。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方针,导致战争失败与北洋海军覆没,他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1895年8月,他欲捐资入强学会,被维新派拒绝。1896年受沙俄贿赂,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中国主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他任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签订 《辛丑条约》。死后谥 “文忠”。
从 《嘲李鸿章诗》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在这次与德国著名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会面谈话中,曾大肆夸耀他与曾国藩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 “功绩”,并以此事为光荣。但是却不料,俾斯麦不仅丝毫没有赞赏这一点,反而不客气地讲出了与之全然对立的意见,即他认为,欧洲人以战胜异民族为光荣,而以残杀本国同胞为可耻。他这话一出,顿使李鸿章感到十分意外,因而一时无话可谈。
此诗第一句“淮军练就扫红巾”,意思是说李鸿章的军队积极镇压了太平军等农民起义军。李鸿章是安徽人,1861年奉曾国藩命令而编练淮军,为首领。以后即率军与太平军激战,连续取得“成绩”,终致太平天国败亡,东西捻军被镇压等等。“红巾”,这里指太平天国军队和捻军。红巾即红巾军,中国历史上有两支农民起义队伍名为红巾军,因以红巾标志而得名。一是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的义军,后来河北、淮北也有红巾军,实际成为当时民间义军的通称。另一是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故名。当时亦称红军、香军。后来统归朱元璋所掌握。
第二句“百战贤劳算荩臣”,表面是说李鸿章为镇压太平军历经百战,功劳很大,贤名远播,可算是位了不起的忠臣。但实际上这句话是尖锐讽刺,是斥责他疯狂镇压本国人民,荩臣,即忠臣。《诗·大雅·文王》: “王之荩臣”。荩者,进也; 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已也。
第三、四句“可惜诛锄非异种,犹留惭德笑后人”,两句内容紧密相连,意即,可惜您这位大员杀灭的对方并非外族之人而是本国同胞,这算什么功绩,什么本事?因而您的这位令人感到惭愧的“德行”总是要被后人所谴责和嘲笑的,岂止欧洲德国俾斯麦而已! “非异种”指并非是外族之人,“惭德”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行为与品德。此一 “德”字与德国无涉。
这首诗借用俾斯麦的一段话题来对李鸿章等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残暴行为进行严厉谴责。作者的立场完全站在农民起义军一方。代表了人民的呼声。至于这种意见与俾斯麦的言论有所相通之处,则是另外之事了;并非等于作者肯定和赞颂俾斯麦其人。
上一篇:《清代民歌·号召歌》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嘲诸生》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