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襄阳乐(选四首)·其三》原文与赏析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
如果说《襄阳乐九曲》的第一首写的是爱情的视觉交流,那么这第三首写的则是爱情的语言交流。作者描述了一对恋人关于爱情要经受考验的问答。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江陵古称荆州,春秋时期楚国设郢都于此,汉代设江陵县,位处长江中游的北岸。从地图上看,从襄阳到江陵的直线距离约四百里,走水路需顺汉水南下至武昌,再逆长江西去,也只有千余里。所谓“三千三”只不过是对路途遥远的一种夸张说法,特别在南朝民歌中是惯用词语,如: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那呵滩》),“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懊侬歌》)。西塞,当指西塞山。西塞山坐落于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郊长江岸边,其横江一面高530余米,危峰突兀,截流激漩,形势险峻,壮若关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孙策、周瑜乃至南朝的刘裕都曾于此结塞扼江,派重兵镇守。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即指公元280年晋大将王濬率水师于此大破吴军之役。但是,从襄阳去江陵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无需绕道西塞山。所谓 “西塞陌中央”,无非是把 “西塞”当做旅途中险隘的代称罢了。因而这两句歌辞极言路之漫长和艰险。
“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面对长而且险的道路,一对恋人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女主人公爱情的坚定性。同第一首歌联系起来看,男主人公应当是江陵人,来襄阳或经商或旅游,女主人公自然是襄阳本地人。他们两人在大堤上邂逅相逢,一见钟情,共定终身大事。然而他们面对着一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背井离乡,远嫁异地,她有这样的勇气吗?男主人公迟疑了,他不能不对女方发出探询,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她做出干脆的回答: “何计道里长。”
“何计道里长”,可以说一句话刻画出一个性格。五字一句的反诘,音节响亮,掷地有声,随声站起一位开朗、勇毅、热情、果断的女性。她化爱情为力量,这力量可以征服万水千山。当然,爱情生活中的 “江陵”之遥和“西塞”之险也是不在话下的了。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民歌·乌夜啼八曲(选四曲)·其三》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祓禊曲(三首)·其三》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