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十二时》原文与赏析
自从塞北起烟尘,礼乐诗书总不存。不见父兮子不子,不见君兮臣不臣。暮闻战鼓雷天动,晓看带甲似鱼鳞。只是偷生时暂过,谁知久后不成身。愿得再逢尧舜日,圣朝偃武却修文。勤学不辞贫与贱,发愤长歌十二时辰。
平旦寅,少年勤学莫辞贫。君不见朱买臣未得贵,犹自行歌背负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须臾老。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
食时辰,偷光凿壁事殷勤。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足珍。
隅中巳,专心发愤寻诗史。每忆贤人羊角哀,求学山中併量死。
正南午,读书不得辞辛苦。如今圣主如贤才,用尔中华长去武。
日昳未,暂时贫贱何羞耻。昔日相如未遇时,凄惶卖卜于廛市。
晡时申,悬头刺股是苏秦。贫病即令妻嫂弃,衣锦还乡争拜秦。
日入酉,金樽多泻蒲桃酒。劝君莫弃失途人,结交承仕须朋友。
黄昏戌,琴书独坐茅庵室。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
人定亥,君子虽贫礼常在。松柏纵然经岁寒,一片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滞长如此。鸿鸟只思羽翼齐,点翅飞腾千万里。
鸡鸣丑,莫惜黄金结朋友。蓬蒿岂得久荣华,飘摇万里随风走。
这是一组鼓励人们发愤读书以建功立业的民歌。
“十二时”即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与十二地支相配而各有特定的名称,如子时、丑时等。古人对每一时辰的称呼又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如 “日出卯”“日入酉”“晡时”“黄昏”“人定”等。本组曲辞将这一称呼与各时辰的地支配合在一起,构成三字句为首句,以该句之地支字为韵。首句只有兴的作用,与该诗之内容无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因唐代《十二时》民歌体例皆如此,故先释明。
引言部分交代创作本组曲辞的背景与目的。大意是说:自从西北发生战乱以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伦理道德沦丧。人们在动乱之中也应发愤读书,而不要苟且偷生,否则久后不成人才。所以要不怕艰难困苦而努力求学。
正文部分大都比较简单,所引典故亦都是熟典,故不一一详细分析。“平旦寅”诗以朱买臣采樵尚吟诗激励人们不要为贫困所惑。朱买臣之事一直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在困境中求学不辍并终有所成的典型。“日出卯”诗用浅切的比喻告诫人们要努力求学使自己成为文化人,没有知识的人就像园中的荒草一样有害无益。“食时辰”诗引用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说明知识对人的重要价值。《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足珍”是我国传统中的一种观念。“随身宝”有双关义。当时民间有一种自编的常识杂记,随身携带,用来备忘斗智,叫作 “随身宝”。另外,此三字又含有知识随身所有,是一种特殊宝物的意思。今俗间老人鼓励子女读书时常说: “知识在自己肚子中,风刮不去,贼偷不去,这才是真正的宝贝,多少钱也买不来啊!”可作为此三字之注脚。“隅中巳”引羊角哀的故事说明学习要坚韧不拔,遇挫不退。羊角哀和左伯桃是好友。同到楚国求仕,途中于深山中遇大雨雪,食物眼看没有了,左伯桃把自己的食物合并给羊角哀,让羊角哀求活以成功名。然后入树中而死。羊角哀果不负朋友之托,终成功名并以重礼安葬了左伯桃。“日昳未”诗以司马相如未发迹时的窘况告诫人们不要以贫贱为耻,不要为生活所困而废弃学业。“晡时申”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学习赢得富贵而使兄嫂妻子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之史实,强调学识地位对人立身成名的重要性。“日入酉”以下五首浅显易懂,或规劝人们不要轻视那些失途之人,注意广交朋友;或告诫人们要有操守,不要趋炎附势;或鼓励人们要立大志。而这些都以学问知识为基础,与全篇的意义是一致的。
本组辞曲思想意义浅近通俗,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这正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点。还有一点也应提及,即 《十二时》顺序的排列本应以子时为始,但本组辞及所见唐代同类作品多以寅时为始,很少例外。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笔者猜测,这可能与当时的历法有关。唐代所用历法是夏历,即正月建寅,而以子月为十一月。所谓子月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日所在之月,子月一定,其他月份顺次可得。这样若把一年中十二月的地支顺序与 《十二时》中的顺序相对照,就会发现,两者绝对一致,分毫不差,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吧。
上一篇:《先秦民歌·匏有苦叶》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十二月》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