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十二月》原文与赏析
七月孟秋秋渐凉,教儿独寝守空房。君在寻常嫌夜短,君无恒觉夜能长。
八月仲秋秋已凉,寒雁南飞数万行。贱妾犹存旧日意,君何无幸不还乡。
十月孟冬冬渐寒,为君捣练不辞难。莫怪裁衣不开领,愁君肌瘦恐嫌宽。
十一月仲冬冬雪寒,戎衣造得数般般。见今专访巡边使,寄向君边着后看。
十二月季冬冬已极,寒衣欲送愁情逼。莫怪裁缝针脚粗,为忆啼多竟无力。
这是一组反映征妇相思的民歌,原诗为十二首,因另七首均有阙文,故只选以上五首。
“十二月”一般是抒情主人公按照月份节令的变化来抒发情怀,每诗的首句标出月份与相应的季节。下文先简析各章的内容。
“七月孟秋”诗抒写少妇独守空闺寂寞惆怅的心绪。有人译此诗为:“七月,初秋,秋渐凉。您让我独睡,独守空房。君在,妾恨夜太短;君去,妾怨夜未央。”大意虽不差,但味犹嫌不足。“寻常”“恒觉”二词的意蕴未能译出,而此二词又为表意最深沉之语。“寻常”谓丈夫在家时,即使平常时日也嫌夜短,大有爱不够,欢乐无穷的意味,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浓。“恒觉”谓长醒,因刻骨的相思而难以成眠。终夜长开眼,相思何其深?故此二词之意味必须仔细领悟。
“八月仲秋”诗写少妇看到鸿雁南飞而丈夫未归时的忧伤。“数万行”三字生动精练,言简意丰。既表明大雁连续不断,一行又一行地向南飞翔之景,又暗示出思妇终日观雁之情。鸿雁可自由南飞,而丈夫却不能归来;皆言鸿雁传书,而如许多的鸿雁过去,书信又在何处?可见“数万行”三字的意蕴何等丰富。后两句是征妇在向远方的征人倾述衷肠: 我依旧像当初那样爱你,忠于你,可你为何这样不走运,迟迟不能还乡? “无幸”有的本作 “无行”,皆可通。前者指责的对象为当政者,后者指责的对象为丈夫,但后者也可看作是恨极爱极之语。
“十月孟冬”一诗表现征妇为丈夫捣制征衣的情景,情寓叙事之中“捣练”乃将布放置砧上捶捣的劳动,在古代是很艰辛而又寄寓着妇女深情的典型劳作,古诗词中多次写到它。后两句意谓:不要责怪我裁衣服为什么不把衣领缝制好,我是担心你又熬困瘦了而嫌衣领太宽。有人认为“不开领”当是 “不锁领”,即领口已开好,只是领上的纽绊未最后缝定而留给丈夫自己去缝以更合体。两相比较,以后者为优。本诗表现出少妇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十一月仲冬”诗写征衣做完寻人捎寄的情景。“数般般”是数件征衣而式样不同之义。“巡边使”是到边防巡视的官员。征妇缝制完寒衣还要亲自找人寄送,真太辛苦了。而“寄向君边着后看”是征妇的心理活动,并非寒衣已到丈夫手中。下首诗可印证这一点。
“十二月季冬”诗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寒衣尚未寄出,急于送走征衣的愁情煎熬催逼着她的心。她手捧寒衣想:丈夫啊,你千万不要责怪我缝衣的针脚太粗了,只因为思念你经常哭泣而把我折磨得体弱无力啊!一位多愁善感,忠于爱情的弱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仿佛一尊雕像凸现出来,十分感人。而征衣未能寄出也使整组诗的意蕴更加含蓄有味。是未找到寻边使?是寻边使不给捎寄?还是丈夫的近况不明?均未点出,这更加深了少妇相思的程度,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增强诗的表现力。
以“十二月”分章叙事或抒情的民歌,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南朝乐府中的《十二月折杨柳歌》即属此种体裁。本组诗也是出现较早的作品。明清时期,此类民歌多了起来。到了近现代,这种民歌也很多,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不断扩大。记得童年时常听父辈的人们中唱一首名叫《扛活难》的歌,记得第一句是“正月里来是新春”,然后逐月唱下去,唱出旧社会中扛长工的农夫们的辛酸,正是“十二月”的形式。可见这一俗文学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另外,戏曲中也借用这一形式,如著名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报花名的大段唱词即采用这一形式铺排渲染各种名花的。于此也可看出各种文学样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上一篇:《唐代民歌·十二时》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秦汉民歌·十五从军征》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