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桐城时兴歌·素帕》原文与赏析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好一个多情的女郎,好一个巧妙的主意,好一首质朴动人的情诗!这首流行于明代桐成(今属安徽省)一带的山歌,描述一个女子寄给心上人一方不题情词艳语的洁白的手帕,希冀对方能够读懂破译这无言的爱的密码,见之而深悟自己的情之所属,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她的相思之苦与相爱之深。
这首情歌共五句。
开头两句,“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以自然流畅、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沉溺于爱河中的女郎为痴情所困扰,别出心裁地以一方素帕向“心知”表露爱恋相思。素帕,洁白的丝织手帕; 心知,知心的人,即女主人公心爱的人儿。夜夜思君不见君,问君可知奴的心?这位多情的女郎被爱的火焰炙烤得难以自已,苦苦思恋着心中的白马王子,要向他袒露出少女的情怀。但怎样表露出来?用灼热滚烫的词句?用缠绵哀婉的情诗?用采来的红豆?用剪下的青丝?不妥不妥! 这样都太过俗气,太过露骨,而且“他”也难以随身携带时时见到。对,素帕。你看,它洁白洁白的,没有丝毫的杂色,不正象征着奴家那纯洁无瑕的爱的心灵吗?它横经竖纬,丝丝细细密密地编织而为一体,不正象征着奴家那千丝万缕的爱的情思吗?再有,它还带着奴家的体温,奴家的气息呢!就把这方素帕寄给他吧,让它朝朝暮暮陪伴着他,让他时时刻刻都感到奴家的存在,感到奴家那挚爱,那相思,那苦恋,那温馨的气息。于是,这位少女小心翼翼地折好素帕,将全身心的爱、满肺腑的情,连这方素帕一起寄给她日夜思念的情郎。这两句不作缠缠绵绵的表白,不作零零碎碎的描述,只是撷取自身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镜头,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寄素帕的典型细节,传神地表现出人物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虽然“不写情词不写诗”,但一方洁白的手帕就是一篇无言的情词,一首无韵的情诗,万千情话絮语,万千柔情蜜意,尽在其中。
接下去的两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笔锋一转,通过设想之辞,写对方接到素帕后的情景,对方经过反复揣摩,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真诚的爱恋、无限的思念。“颠到看”,就是颠过来倒过去看。“丝”,谐音双关,除了有 “横丝”与 “竖丝”的意思外,更主要的在于 “横也是思念”与“竖也是思念”。她的心上人儿接到了洁白的手帕,便反复赏玩揣测起来:没有任何图案,没有只言片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横看竖看,正看反看,横的经、竖的纬,全是细细密密数不尽的丝。丝——思!顿时他恍然大悟:这素帕是她真诚爱情的表白,是她满腔满腹、无穷无尽的思恋啊!这两句不是直接写而是间接写自己的情怀,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是她自己虚拟设想出来的。通过设想的方式写对方,表达的是自己胸中的希冀与情感,含蓄蕴藉,极富韵味,最见真情。
以上四句,未见爱情的表白与抒发,但一切均在寄素帕与看素帕的情景中显露出来,使人分明地感触到感情的潜流暗河在起伏涌动,可谓真情自在而意脉不露。
寄罢素帕,想罢对方,这位女郎才由默默而作而思转为发声感慨: “这般心事有谁知?”结句的意思似乎很简单,容易理解,不外乎是我的这番情意,这番良苦用心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呢?其实不然。慢慢品味,就会发现这感慨声是十分复杂矛盾的。这里,既有暗寄信物而未被他人窥见的淡淡喜悦,又有用心良苦而生怕不被对方体察的深深忧思;既有“理解这份挚爱深情吧”的委婉祷告,又有 “理解这份挚爱深情吗”的焦急发问。可以说,这七个字中蕴含的感情是颇为复杂微妙的,确乎语浅情深,言近旨远。
归纳起来,这支情歌有如下两大特色:
一、虚实结合,含蓄蕴藉。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寄素帕,是现实存在之事,是实在的情景,这是实叙;中间两句转而在对方身上着墨,示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揣度悬测之辞,是设想出的情景,这是虚写;结句再落到实处,写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叹息之声。全篇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有可见的活动,有可闻的叹息,又有不可闻见的心态活动,因此,虽无感情的直接剖白,却把内在的感情表现得十分深厚真挚,把一个缠绵悱恻的女子的形象刻画得血肉丰满,楚楚动人。
二、双关珠联,巧妙自然。“横也丝来竖也丝”,是因素帕由丝线编织的特点,通过活跃的艺术联想,利用 “丝”与 “思”的谐音关系,造成谐音双关的巧妙表达,言在此而意在彼,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既含蓄委婉,又富有情趣,十分自然贴切。第二、三句 “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用了顶针的修辞方式,造成了层次递接分明,结构紧凑,语势流畅的效果,也为情歌增添了一定的艺术光彩。
《素帕》,绝妙的情歌。其感情也真挚浓郁,其表达手法也精当巧妙,其韵味也醇厚绵长。
上一篇:《明代民歌·桐城时兴歌·灯笼》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桐城时兴歌·送郎》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