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七月》原文与赏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与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描写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的民歌。诗中通过对农夫一年四季繁重的农业劳动和杂役劳动以及痛苦生活的叙述,具体深刻地反映了周初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也说明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此诗不仅是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全诗一共八章,是 《国风》 中最长的一篇。第一章,总的描述了 “农夫”一年四季之苦,从岁寒写到春耕,首先从七月写起。“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七月,此诗中凡称月者皆指夏历。古代历法,周正建子,殷正建丑,夏正建寅。周人兼用周、夏两种历法。流,下,即向下降行。火,东方心星,大火星。火星于夏历五月时,在正南方,到七月,就渐向西下,是暑退将寒之时。七月之时,火星向下降行,九月时,官家把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诗篇之所以从暑退将寒时写起,是因为寒冷的冬季是农夫最难熬的季节,以便突出农夫之苦。于是诗篇接着写道:“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之日即周历一月,亦即夏月十一月。十冬腊月,北风怒吼,寒气逼人,农夫没有一件御寒的衣服,怎么能度过这一冬!这四句极形象地将农夫备受煎熬的境况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寒风刺骨的严冬,农夫衣不蔽体,冻得瑟瑟发抖的情状。他们在正月里就要修理农具,二月就得下田干活了。春耕开始时一干起活来更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连吃饭都要在田里。“同我妇子,馌彼南亩”二句,可以看出农夫劳动时间之长、强度之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田畯至喜”。那背负青天劳作的“农夫”,手拎深筐前来送饭的“妇子”,穿着华贵的衣服乘车前来监督农夫干活的“田畯”等,构成了一幅春耕图,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会分明地看到农夫的辛劳,他们不分早晚昼夜地为统治阶级耕种。
第二章、第三章写妇女养蚕、绩麻之事。春季,农夫到田里耕种,而女子要采桑养蚕。春天阳气上升,黄莺鸣叫之时,正是采桑的好季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女子采桑图。请看,天气晴朗,春光融融,黄莺在空中飞鸣。那些采桑女子拿着高竹筐沿着桑间小路,采摘柔嫩的桑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是说在这白昼很长的春日里,不仅采了桑叶,还采了很多白蒿。在这充满阳光的春日里,劳动的妇女本该是非常欢快的,但恰恰相反,而是“女心伤悲”,其原因是“殆及公子同归”。周代社会,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种抢亲习俗。可见,当时女子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采桑女子为什么“遵彼微行”去采桑,当然,这些采桑女子不论是在幽深隐蔽处采蘩,还是在熙熙攘攘处采繁,都难免不遭到被贵族公子抢去的危险。可见,女子比“农夫”还要遭受更深一层的压迫。其命运就更加悲惨了。第三章接着写养蚕纺绩之事。“八月萑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以做蚕箔,用以供明春养蚕。“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四句,是写春季修剪桑枝。采桑、养蚕、修剪桑枝,乃至绩麻,从春到夏经过紧张的劳动,最后终于织成布,染成各种颜色。可是,结果如何呢?“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要把那颜色最鲜艳的丝织品拿来给贵族公子做衣裳。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那些长年劳动的“农夫”是“无衣无褐”,而坐享其成的贵族公子们穿的是最好的衣料,这怎能不令那些农夫、采桑女们愤慨。
第四章写农闲狩猎的情况。农夫在农田收获之后,仍然没有空闲时间,在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之时,“无衣无褐”的情况下,还要去打猎。打猎所获,要把最珍贵的狐狸皮“为公子裘”,大的野兽要献给统治者。至此,农夫被剥削的情况已经揭示得很深刻了。但作者没有满足于此,又从住、食、服杂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描写。
第五章写农夫居住的条件。这一章诗人没有先从农夫的房屋如何破陋写起。而是先从天气变化下笔。“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二句,是通过斯螽、莎鸡的飞鸣来说明时间变化。由斯螽、莎鸡写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人很巧妙地将蟋蟀不断迁移,来说明天气一天凉似一天。天气变冷了,蟋蟀这种不太知寒冷的小动物,尚由 “野”,到 “宇”,到 “户”,到 “床下”,而那些农夫呢? 只有到“改岁”之时,才能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搬进这老鼠出没、寒气逼人的屋子里。住的条件不好,那么吃的又如何呢?这就是第六章所写。“六月食郁与薁,七月亨葵及菽。”这是说吃的是野果、野菜。他们没昼没夜地耕种劳动,却吃不到一粒粮食,只能以野果、野菜充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枣和稻主要是用来酿春酒,当然他们自己享受不到。因而农夫最后愤慨地说道: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第七、八章主要写农夫服杂役及祝寿之事。农夫从岁首开始修理农具,接着下田耕种,到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经过了整个耕种过程,当各种庄稼都收进了仓房之后,还没有喘息的时间,又要到贵族家服劳役,即“上入执宫功”。另外还要抽空去割些茅草,自己住的破房子也要修缮一下。十二月又要去凿冰,将其藏于冰窖,准备二月朔日 (初一)的祭祀。统治阶级每年夏历二月初一都要举行祭祀。届时,农夫还要献上羔羊和韭菜。不仅如此,还要为统治阶级祝寿: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通过整首诗,我们不难看到农夫一年四季的辛苦劳动。他们要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割芦苇,收稻谷,筑场圃,打粮食;还要采桑,修桑枝,纺绩,染织;此外,又要打猎,剥枣,酿酒,摘葫芦,拾麻子,凿冰,修房屋,割茅草,祝寿等等,从春到冬,从年初到岁尾,无不整日奔忙操劳,创造了大量财富,然而这一切,却归统治者所有,他们自己却 “无衣无褐”,“采荼”充饥。整个作品中充满着农夫的悲苦、怨恨、愤怒、控诉等各种情绪,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此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诗中对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情况直接叙述,丝毫没有夸张、渲染,也没有采用比喻、映衬等手法。由于描写细致、具体,靠事实说话,因而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不仅使我们仿佛看到农夫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酿酒、祝寿等画面,而且也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突现了诗的主题。
此诗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诗中对农夫一年四季劳动、生活的叙写无一不是与统治者相对比,而这个对比主要是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如农夫春天采桑养蚕,秋天纺绩染布,“为公子裳”,农夫于寒冬去打猎,打来狐狸要“为公子裘”。而农夫自己则是“无衣无褐”。在食的方面,农夫一年四季都要在田里耕种,所获的粮食则要入统治者的粮仓,而他们自己只能吃野生瓜果、野菜,就是狩猎来的大的野兽也要献给统治者吃,自己只能吃小的。在住的方面,统治者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宫室,农夫住是的破漏不堪的草屋。全诗通过这具体、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现了两个阶级的生活及其矛盾。
此诗采用了月令形式。采用月令形式,此诗是首创。诗篇从七月写起,然后九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等,所有月份都写到了,又由于在某个月份都有不同的事物及不同的劳动内容,如八月,要“载绩”、“其获”、“剥枣”等; 九月则“授衣”、“菽苴”、“筑场圃”、“肃霜”等,因而诗篇各个月份又反复吟咏。采用月令形式是同农夫的生活、劳动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因为采用月令必然涉及到事物,从而增强季节感和形象性。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这是北风怒吼、寒气逼人的冬天景象;“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这是明媚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五月鸣蜩”,这是烈日炎炎,蝉声阵阵的夏天景象;“九月肃霜”、“十月陨萚”,这是草木凋零、万物萧条的秋天景象。总之,春夏秋冬、暑往寒来都描写了,使诗篇增加了感染力。此诗不愧为 《国风》 中的杰作。
上一篇:《清代民歌·(马头调)连环扣》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中谷有蓷》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