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琅琊王歌辞(选四曲)·其三》原文与赏析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本篇原为《琅琊王歌辞》八曲中的第三曲,写孤儿的孤苦可怜及作者对他的同情。
孤儿受苦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历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反映这一问题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如汉乐府民歌 《孤儿行》 即反映这一主题,《孤儿行》,写一个孤儿在父母死后,被兄嫂当作奴隶,驱使他在家里家外终年累月劳动不得休停,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竟“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手为错,足下无菲(草履),怆怆履霜,中多蒺藜”。因而他竟感到不如早死去,到“黄泉”之下见父母。这首歌用较长的篇幅,以孤儿自述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孤儿的苦难。本篇则仅用四句,以即兴笔调,简括地反映了北朝孤儿的孤苦可怜。两者不同的是:《孤儿行》,父母双亡而有兄嫂,受兄嫂欺压虐待;本篇则父死,母在,因母改嫁而使孤儿陷于孤苦无靠。其家庭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孤苦悲惨的命运是相同的。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盘石,大石也。这两句是用起兴以引起下文。作者站在东山之上,望着西边的涧水在大石之间滚滚流淌,奔向远方,而永不复返。这与父母离别孤儿而去的情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便引起人们联想到父死母改嫁,留下孤儿孤零无靠尽受苦难。这两句,实际上是为下文 “公死姥更嫁”预先提供暗示。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公、姥,指父母。更,改。父死,母改嫁,撇下儿子孤苦无靠,极为可怜。父死的原因何在?不外乎战场战死、被乱兵无辜杀死,或因战争流亡客死异乡、暴病而死等。但因篇幅所限,作者未作交代。不过根据北朝长期战乱,死于战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孤儿的苦难遭遇,实际上是残酷战争的罪恶。母不能与子相依为命而改嫁的原因又何在?只能是由于战争破坏,民不聊生,孤儿寡母无法维持生活,才被迫改嫁。孤儿为何不能随母去继父家继续得到母爱?只能是因为新夫不收前夫之子。所以孤儿自母改嫁后,即完全失掉母爱,陷于孤苦无靠的悲惨境地。所有上述这一切就激起作者对孤儿悲惨遭遇的无限感慨与深切同情。当然,作者对其母撇下孤儿改嫁不无谴责之意,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谴责。因为作者知道:造成母改嫁的根源,自始至终是社会战乱、经济凋敝、民生多艰所造成的,只不过未明写而已。所以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是当时混乱社会现实的侧面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篇,起兴形象而生动。后两句言浅意深,内容丰蕴。一个“更”字包含着母亲万般无奈;一个“甚”字包含着孤儿的深重苦难与作者的万分同情。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民歌·桃叶歌三首·其三》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思归乐·其二》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