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黄鸟》原文与赏析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本篇是流传于春秋秦地的民歌。这是秦人的挽歌。
春秋时,秦国每以活人殉葬。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任好卒后,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三兄弟。《诗序》说: “《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此说证据确凿。《左传·鲁文公六年》记载: “秦伯任好(穆公名)卒,以子车氏三子: 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也说:“缪(通 “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 、鍼虎亦在从死之中。”本篇通过对子车氏三兄弟的哀挽,揭露了秦统治者拿活人殉葬的罪行,表达了秦人对暴君的憎恨,对子车氏兄弟悲惨命运的同情与痛惜。
本篇共分三章。首章前两句:“交交黄鸟,止于棘。”此两句言悲鸣的黄雀停息在棘树上。这是诗的起兴。二、三两章的首句与首章首句相同,第二句则换成“止于桑”、“止于楚”。桑,桑树。楚,荆树。都言黄雀停息于丛木上。“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穆公”,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以子车氏三兄弟殉葬。“从”,指从死,即殉葬。子车是姓,奄息是名。一说,字奄,名息。此两句言,跟秦穆公殉葬的是谁?有子车氏兄弟中的奄息。二、三章的第三句与首章第三句相同,第四句则换成“子车仲行”,“子车鍼虎”。可见这种换字,有进一层指出其余二子车氏兄弟的作用。“维此奄息,百夫之特。”此言就是这个奄息,一人的才能可抵过百人。二、三章的第五、六句,则换成“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维此鍼虎, 百夫之御”。 “百夫之防”、 百夫之特”、 “百夫之御” 皆同义。 “临其穴,惴惴其慄。”此言,奄息身临穆公的墓穴(活埋)时,恐惧战慄起来。二、三章七、八句皆同此二句。“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此言,老天爷啊!把我们的好人都杀死了。“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言。如果能用别人代死以赎取其三人的生命,人们情愿拿一百人换回他一人。二、三章末两句皆同此二句。
秦国统治者强迫从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兄弟,其中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可抵过百人。如此杰出的三兄弟竟被活埋于墓穴,可见秦国的统治者残暴已极。“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秦人为之愤慨万端,仇恨满腔!“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表现秦人对三良殉葬的无限痛惜之情。
本篇三章,分别哀挽三人。每章都以树上悲鸣的黄鸟起兴,烘托出悲惨恐怖气氛,令人预感到揪心的凄凉和恐惧,从而引出子车氏兄弟而加以赞扬,然后写出殉葬时 “临其穴,惴惴其慄”的恐怖情景。最后写出诗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哀号,以表达秦人对三良的切肤痛惜及对暴君的刻骨憎恨,控诉与强烈抗议。兴或兼有比义,或以作象征,或以声韵引起下文。但后者或兼有情调上的联系。如本篇三章的起兴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这和下文 “三良”殉葬,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是用韵脚以引起下文。但 “棘” 和 “瘠” 同音,“桑”与 “丧”同音,“楚”和 “痛楚”之 “楚”是同字,这三个字仍然能引起人们忧伤痛苦的联想。
《黄鸟》,抒情真挚激切,文笔朴素自然,是《诗经》中很有代表性的民谣,是 《诗经》 中的名篇之一。
上一篇:《宋代民歌·黄山》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九首》原文与赏析